星巴克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傳言其可能探索出售業務股份的新路徑,這一消息無疑給業界帶來了巨大震動。據彭博社援引的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正在重新評估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或步麥當勞中國、百勝中國等企業的后塵,通過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來重振旗鼓。
星巴克中國之所以走到這一步,背后是中國咖啡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近年來,隨著新零售產業的蓬勃發展,咖啡已經逐漸從一種空間消費轉變為大眾飲品,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從3000億元增長到623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27.62%。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瑞幸、庫迪等新零售咖啡企業憑借快速擴張和價格戰策略脫穎而出。瑞幸咖啡自2017年成立以來,迅速在全國范圍內開設超過1萬家門店,成為中國首個門店數量破萬的咖啡連鎖品牌。2023年,瑞幸咖啡營收達到249.03億元,成功超越星巴克中國,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而庫迪咖啡、蜜雪冰城旗下幸運咖等品牌,更是通過低價策略,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競爭。
星巴克中國雖然也嘗試通過促銷活動來應對競爭,但效果并不理想。財報顯示,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凈新增790家門店,同比增長12%,但營收卻同比下跌1.4%。平均客單價同比下降8%,同店交易量也同比持平。面對這一困境,星巴克開始考慮引入“外援”,希望通過戰略合作來增強競爭地位,加速增長和創新。
星巴克之所以考慮這一策略,或許也是受到了麥當勞中國的啟示。2016年,麥當勞中國將20年特許經營權出售給中信集團與凱雷,隨后在本土化、數字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如今,麥當勞中國已經擁有數億會員,超90%訂單來自數字化渠道,單日高峰訂單量達數百萬。這一成功經驗讓星巴克看到了通過戰略合作實現轉型的可能性。
然而,星巴克面臨的挑戰遠比麥當勞更為復雜。麥當勞本身就是平價快餐品牌,而星巴克則主打“第三空間”,房租成本較高,只能選擇銷售高端咖啡。在當前中國咖啡市場內卷嚴重的背景下,這一策略已經難以為繼。為了提升競爭力,諸多咖啡企業紛紛進行業務模式創新,主打“快取店”,以低成本供應極具性價比的咖啡產品。而星巴克則因為“第三空間”的成本包袱,難以提供低價咖啡,導致市場份額逐步被蠶食。
因此,盡管星巴克中國通過戰略合作可能能夠在本土化、數字化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第三空間”的成本包袱仍然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接下來,星巴克或將繼續囿于高端咖啡市場,難以擺脫市場空間逐步收窄的宿命。如何在這一困境中尋找突破口,將是星巴克中國接下來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