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AI產品榜”數據中,抖音旗下的豆包以5998萬的月活躍用戶數遙遙領先,成為11月的明星產品。緊隨其后的是其他幾款AI應用,其中創業公司Kimi以1282萬月活用戶數位居第三。在前20名的AI應用中,大廠背景的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
這一數據差距引發了業界對于大模型創業公司命運的討論。歷史上,領先企業常在新技術浪潮中陷入困境,被靈活的創業公司取代。然而,在當前的大模型風潮中,以字節為代表的大廠雖然起步較晚,卻已對創業公司形成了圍剿之勢。
AI產品榜統計的國內AI應用月活用戶數趨勢圖顯示,大廠與創業公司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快手大模型產運負責人李楊指出,大廠在跨部門協同和多角色協同上難度較高,動作不夠敏捷,但可以投入更多資源。他提到,大廠擁有資金雄厚的優勢,可以“相對飽和式地投入”。
資金優勢不僅體現在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上,還體現在C端AI應用的買量拉新上。據移動營銷平臺AppGrowing統計,截至11月15日,國內十款大模型產品今年合計投放金額估算達15億元。其中,Kimi和豆包的投放金額分別位居前兩位。
除了資金優勢,大廠AI團隊的戰斗力也不容小覷。快手在今年6月上線的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就是一個例子。李楊表示,“可靈AI”團隊戰斗力非常強,幾乎每周迭代一次,能夠快速響應用戶需求。
“可靈AI”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付費訂閱和出海的商業化路線。李楊認為,由于模型訓練和推理成本高昂,傳統的互聯網免費模式無法支撐大模型的持續發展。因此,商業化是驗證場景PMF(產品市場匹配度)的最好方式。
面對大廠的持續發力,創業公司何去何從?一位風投機構AI領域的投資人表示,C端競爭中,創業公司容易落入大廠射程范圍,中腰部的大模型創業公司要想脫穎而出非常難。然而,一些相對頭部的大模型創業公司依然保持樂觀。
生數科技投融資負責人樊家睿認為,生數科技的競爭力在于對技術的認知和對產品未來走向的預判。智譜產品戰略總監李子玄則表示,目前的月活數據并不代表最終的成敗,創業公司可以通過差異化獲得市場空間。智譜在11月29日推出的智能體AutoGLM就是一個例子。該產品能在手機上實現跨App自主執行任務,已與多家消費電子終端廠商達成了業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