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模型創業:夢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
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長河中,國產大模型創業公司猶如一股強勁的風暴,攪動著整個行業的格局。這些公司,以高薪吸引頂尖人才,應屆生年薪百萬不是夢,入職門檻更是碩士起步,博士優先。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后,卻隱藏著另一番景象:頭部公司投入巨額算力,沖擊十萬卡規模,算力投入高達數十億美元。
金陽,一位在互聯網大廠摸爬滾打近十年的技術大牛,面對公司事業部裁員和內部調崗失敗的困境,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加入大模型創業公司的行列。和他一起離開的,還有六名同樣懷揣夢想的同事。這一波人才流動,成為了大模型創業公司搭建隊伍的基本模式:從大廠挖人,組建專業團隊。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金陽一樣堅定。凌輝,一位碩士畢業后順利進入大廠的幸運兒,在看到同門師弟博士畢業后年薪近80萬的誘惑后,也開始動搖。他敏銳地發現,大廠在招聘大模型人才時,更傾向于“掐尖”模式,只招頂尖人才。而對于他這樣有一定技術經驗但又不是頂尖的人才來說,創業公司或許更為適合。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凌輝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這個行業,認為“目前不是一個好機會”。
大模型創業公司的困境,不僅僅在于人才的流失。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價格戰、商業化難題、技術瓶頸等問題接踵而至。一些公司開始嘗試轉型,將業務重心轉向AI應用,以尋求新的增長點。然而,這種轉型并非易事,需要公司在技術、市場、運營等多個方面做出調整。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大廠開始表現出更為克制的態度,更傾向于通過投資進行資源置換,確保不掉隊。而字節跳動等大廠,則依然對大模型持有激進態度,不斷加大投入,試圖在這個領域站穩腳跟。
盡管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但仍有不少堅守者在這個行業中默默耕耘。他們相信,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迎來國產大模型的春天。在他們眼中,國產大模型絕不會成為下一個無疾而終的元宇宙,而是有望成為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