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影行業內部對一部影片的快速院轉網現象展開了熱烈討論。這部由黃曉明主演的新片《戴假發的人》,在11月16日登陸大銀幕僅僅一周后,便于11月23日迅速轉移至視頻平臺播放。此時,其院線票房僅累積至413萬元,而在網播開啟后,盡管院線放映密鑰尚未正式過期,影片實質上已處于下架狀態,總票房最終定格在420萬元。
類似的情況在今年早些時候也曾發生。楊冪主演的影片《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在五一檔期上映后,由于票房表現不佳,于5月6日緊急撤檔,并在5月11日迅速轉至視頻平臺播出。
今年以來,不少影片都縮短了從院線到網絡平臺的窗口期,有的甚至在院線放映不足一個月便匆匆上線。這一趨勢在后疫情時代尤為明顯,盡管縮短窗口期是全球電影行業的新常態,但這一現象也暴露了院線表現不佳的影片在網絡平臺上的無奈處境。
在好萊塢,縮短窗口期已成為常態。由于觀眾對在線付費點播業務的高接受度,頭部片廠普遍采用單片付費模式,窗口期普遍縮短。例如,環球影業的《神偷奶爸4》窗口期僅34天,而一些票房不佳的項目窗口期更是短至17至19天。華納兄弟同樣積極擁抱短窗口期,《芭比》上映53天后即上線網播,今年上半年上映的《沙丘2》窗口期也不足一個半月。
然而,在中國市場,觀眾對單片付費的意愿相對較低,大多數影片采用平臺保底版權采買模式,會員可免費觀看。由于視頻平臺預算收緊,對院線電影網播版權的投入有限,頭部影片更傾向于延長院線放映時間。例如,今年的高票房影片《熱辣滾燙》《抓娃娃》等,網播窗口期均超過兩個月。
相比之下,短窗口期在中國更多被視為院線失敗的應對策略。一些非低口碑但受眾有限的影片,或因市場表現不佳而提前網播,以增加投入產出比。更多低品質或口碑不佳的項目,則需要在宣發期熱度未散時盡快無縫銜接網播。
對于片方而言,縮短窗口期是降低院線損耗、最大化項目收益的折中選擇。尤其對于品質不佳、幾乎被院線淘汰的影片,視頻平臺的接盤總比在院線自然淘汰、消耗熱度要好。然而,長遠來看,過度縮短窗口期可能加劇院線市場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將觀眾推向網絡平臺,影響影院經營。
面對這一困境,片方雖無能為力,但應意識到,若更多院線表現不佳、口碑糟糕的影片提前網播,將給觀眾留下“提前網播即爛片”的刻板印象,影響院線信任度。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在于提升影片質量,讓院線市場重新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