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這家曾經被譽為“東北藥茅”的企業,近期發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數據令人咋舌。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03.88億元,同比下降2.75%,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89億元,更是同比大幅下滑了22.8%。這一業績,幾乎觸及了長春高新近二十年來的最低點。
追溯長春高新的發展歷史,上一次出現營收年度負增長還要追溯到遙遠的20年前,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的年度負增長也分別要追溯到11年前和13年前。而今,這些數據無一不在向市場發出警報:長春高新,必須變革。
長春高新的核心業務,一直以來都是生長激素。這一領域,曾讓長春高新風光無限。然而,如今卻面臨著與諾和諾德相似的困境。諾和諾德,這家曾經以生長激素為重要業績增長點的企業,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生長激素業務的營收占比已從巔峰時期的13%驟降至如今的1.7%。但諾和諾德并未因此沉淪,反而憑借“減肥神藥”GLP-1成功轉型,踏上了新的巔峰。
長春高新,同樣站在了生長激素業務增長乏力的十字路口。如何在生長激素市場內卷之前找到新的增長點,成為了長春高新必須面對的核心議題。金賽藥業,作為長春高新的子公司和生長激素業務的主要載體,其靈魂人物金磊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曾表示,本想靠生長激素干到退休,但現實卻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企業的未來。
回顧長春高新的發展歷程,其能夠成為國內生長激素領域的龍頭,主要得益于入局時間早。早在1997年,長春高新就與金磊共同出資成立了金賽藥業,并依靠金磊的“大腸桿菌內分泌技術”成功入局生長激素市場。從1998年上市國產第一支生長激素粉劑,到2005年上市亞洲第一支生長激素水劑,再到2014年上市全球第一支聚乙二醇長效生長激素水針,長春高新成功搭建起了涵蓋高中低檔的產品矩陣。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集采預期的釋放,長春高新的生長激素業務也開始面臨挑戰。入局玩家的增多、集采風險的增大,都讓長春高新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是隨著諾和諾德的長效水針Sogroya在國內上市申請的受理,長春高新在長效水針領域的優勢也將被進一步削弱。
面對困境,長春高新并非無動于衷。近年來,公司開始加大研發投入,努力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從腫瘤治療領域到營養品業務,再到醫美布局,長春高新的多元化戰略正在逐步展開。然而,這些新產品是否能夠迅速放量并貢獻業績,仍然是未來的未知數。
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業績電話會上,長春高新表示,新業務收入正在持續提升。營養品收入同比增長了45%左右,醫美產品金扶寧收入也同比增長了20%左右。然而,這些增長都是基于以往不大的基數,能否持續高增長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
在多元化戰略的背后,長春高新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創新藥屬性。公司表示,將集中資源謀發展,構建高預期、高科技、高壁壘的第二增長曲線。同時,公司也在積極推進國際化發展路徑和差異化競爭策略,以期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圖:諾和諾德生長激素營收概覽,顯示了生長激素市場的激烈競爭和諾和諾德的轉型之路。
然而,無論長春高新如何努力,都無法回避一個事實:生長激素市場的內卷已經不可避免。在這個背景下,長春高新能否成功找到新的增長點并重塑估值邏輯,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
圖:長春高新研發費用及營收占比,顯示了公司在研發創新上的投入和決心。
對于長春高新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只要生長激素業務不出現顛覆性的變故,長春高新就仍有時間進行調整和轉型。然而,這一切都需要在生長激素停止增長之前完成。否則,長春高新將面臨的是一場生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