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地考察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4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里,我國南極科研事業取得了新的突破。12月1日,正值世界南極日之際,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中山本底站”)正式宣告投入業務運行,標志著我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與監測能力邁上了新臺階。
中山本底站的建設與運行,是我國極地科研領域長達16年科學探索與創新的結晶。它不僅成為了我國大氣本底站家族的一員,更是首個設立在境外的站點,意義非凡。作為第9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中山本底站將承擔起對南極大氣成分濃度變化的長期、連續觀測任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提供寶貴數據。
中山站現已構建起一套全面的觀測體系,涵蓋了臭氧、大氣化學、氣溶膠等七大關鍵氣象要素。這一體系的建立,使得中山站成為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觀測數據不僅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的《南極“臭氧洞”公報》和中國氣象局的《極地氣候變化年報》,還多次被科學家用于推動極地天氣、氣候變化以及極地大氣化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
截至目前,我國已擁有包括青海瓦里關在內的9個大氣本底站,形成了覆蓋全國多個關鍵氣候區域的大氣監測網絡。為進一步完善這一網絡,位于環渤海、四川盆地等氣候系統關鍵區的10個擬新增大氣本底站,也于今年7月啟動了為期一年的觀測試驗。這些新站點的設立,將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的監測與研究能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