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展的浩瀚星河中,一款名為ChatGPT的產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新星,僅用了兩年的時間,便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這款產品的出現,其影響力之深、范圍之廣,或許只有原子彈的誕生可以相提并論。回溯到兩年前,ChatGPT問世的首周,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關于它出錯的截圖,許多人在朋友圈里分享這些“GPT尷尬時刻”,仿佛找到了職業安全感的慰藉。其中,一位游戲行業的從業者更是得意洋洋地展示了一張GPT將《原神》誤認為是騰訊出品的游戲的截圖,并戲謔地表示:“看來我的飯碗還穩得很。”
然而,時光荏苒,ChatGPT及其后續版本的進化速度超乎想象。從最初的GPT-3.5,那時它尚顯稚嫩,信息滯后,錯誤頻出,到如今GPT-4乃至更先進的GPT-4o,以及同期的Claude 3.0、Gemini 1.5等,生成式AI的能力已今非昔比。這些大模型不僅在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上實現了質的飛躍,更在應用層面催生了諸如Copilot等工具,使得AI從“可用”邁向了“好用”的新階段。
筆者自身對生成式AI的使用也經歷了從懷疑到依賴的轉變。如今,GPT-4o已成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檢索方面,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搜索引擎。例如,最近我向GPT-4o提出了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為何當代希臘國家選擇了‘希臘民族認同’而非‘羅馬民族認同’?”GPT-4o不僅給出了詳盡的解答,還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背景和論據,讓我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進一步地,我們還探討了“羅馬民族認同”在人類歷史上的消亡時間。GPT-4o指出,從希臘獨立戰爭到奧斯曼帝國解體后的“羅馬人群”解體,這一過程復雜且漫長,無法確定一個精確的時間點。但無論如何,今天已沒有主要民族自稱是“古羅馬”的直系繼承人,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我隨后通過谷歌學術和英文維基百科對GPT-4o的論點進行了驗證,未發現明顯矛盾,這讓我對生成式AI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有了更高的信心。
當然,有人會對生成式AI的準確性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們可能會“編造論據、捏造數據”。但在我看來,與人類的“胡說八道”相比,AI的“錯誤”反而更加可控和可驗證。至少,當GPT-4o被指出錯誤時,它會爽快地承認,而不會像人類那樣振振有詞地自我辯護。在投資研究領域,我更是深刻體會到這一點。許多所謂的“研究報告”和“年度投資觀點分享”往往充斥著無稽之談,而GPT-4o雖然無法提供完美的答案,但其水平至少達到了及格線,遠勝于市面上半數以上的專業人士。
不過,我們也必須正視生成式AI帶來的挑戰和沖擊。許多人曾期待AI能成為一個無需動腦的“智能助理”,但現實是,AI更像是一個“放大器”,它能在你的才華和知識儲備之上施加杠桿。因此,那些不愿意動腦、不愿意學習的人,在AI時代將更加無所適從。AI的普及還將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過去,人類的大部分崗位都是為履行重復性勞動而設立的,而AI正是這些崗位的“天敵”。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和知識儲備差距將被AI進一步放大,從而導致社會財富和地位差距的擴大。
在歐美發達國家,這一趨勢尤為明顯。AI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經濟結構,也重塑了社會格局。面對這一挑戰,我們必須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否認AI的能力或逃避AI帶來的沖擊都是無濟于事的。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學習、思考和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AI的滔天巨浪中站穩腳跟,迎接未來的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關注AI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如何平衡AI帶來的效率提升與社會公平之間的關系?如何確保AI的發展不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AI的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每一個人,而不是成為加劇社會分裂的工具。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AI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潛力。AI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復雜的問題,如氣候變化、疾病防控等。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AI的優勢,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已經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面對這一挑戰和機遇并存的局面,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的態度。通過不斷學習、思考和行動,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