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創始人楊植麟近期動作頻頻,試圖通過一系列技術發布和戰略調整,挽回公司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這位曾經的科技新星,如今正深陷仲裁風波,但他并未選擇沉默,而是選擇以行動回應。
11月16日,楊植麟親自站臺,發布了一款名為k0-math的數學模型,聲稱其性能可與OpenAI的o1系列相媲美,并主打深入思考功能。在這場發布會上,他化身為技術講解者,全面展示了k0-math的各項能力。近兩個月來,Kimi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性能和產品力都在快速提升。
楊植麟此舉意在傳遞一個明確的信息:Kimi在技術上仍處于領先地位。而他背后想要暗示的,或許是希望獲得資本的持續青睞。從資本層面來看,Kimi的牌桌上已經聚集了多家大廠的身影。
今年3月,Kimi憑借出色的長文本能力迅速出圈,訪問量月環比增長率高達321.58%,一度因訪問量過大而宕機。然而,巔峰并未持續太久。4月,傳出楊植麟套現4000萬美金的消息,雖然公司隨后極力辟謠,但Kimi與資本的糾葛似乎已初見端倪。5月,阿里財報披露,向月之暗面投資約8億美元,獲得36%的股權。8月,騰訊入局,助力Kimi完成b輪融資。
光環之下,楊植麟并不缺錢,但光鮮背后的紛爭卻愈演愈烈。10月,Kimi因20天燒錢1個億登上熱搜,被指責沒有追求技術突破,只一心想做用戶增長。隨后,大廠加持下的估值飆升,又引發了創始人團隊的仲裁風波,Kimi和楊植麟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業務層面上,楊植麟也做出了重大調整。他砍掉了多元發展的戰略,從多產品回歸Kimi,并承認這是近年來最大的教訓。他表示,砍業務本質上也是在控制人數,保持卡和人的比例最高,認為這是非常關鍵的。
然而,在高速發展的行業和錯綜復雜的資本局面下,楊植麟似乎仍然力不從心。行業路線搖擺、股權紛爭、管理問題、資本博弈,都在影響著公司的發展。言必稱AGI的創始人們,也在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之間不斷掙扎。
進入2024年,AI賽道開始走向分化。英偉達不斷刷新新高,大廠盈利開始兌現,但一大批曾經風光無限的AI創業公司卻陷入了危機。Stability AI、Afiniti、Forward health等曾經的明星企業,都紛紛陷入了商業化困境。
Kimi也未能幸免。盡管進行了多重商業化嘗試,如推出打賞功能、瀏覽器插件、企業級API等,但短期內難以支撐企業的發展。造血能力不足的Kimi開始尋求增長,花大筆預算進行廣告宣傳,試圖提升月活和留存率。
然而,商業化與增長的不及預期,持續困擾著Kimi。仲裁風波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資本市場對這家公司的焦慮。有行業人士猜測,大廠的先后入局,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創始人試圖制衡股東的策略,這也意味著Kimi近一年來的發展難以達到預期。
Kimi與楊植麟的困境,讓人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ofo和戴威。同樣是頂尖名校的創業新星,同樣是熱門賽道的快速崛起,同樣是大廠資本的權力博弈。Kimi是否會成為下一個ofo式的大廠棄子?目前尚難定論。
從技術路線來看,國內的AI大模型企業之間的差距正在被拉近。以Kimi最引以為傲的長文本能力為例,阿里、360、百度等大廠都已紛紛推出了類似功能。而Kimi的探索版和k0-math都處于測試狀態,難以大規模應用。技術沒有關鍵性突破,等待Kimi的必然是更為激烈的效率之爭。
商業化訴求在今后很可能成為Kimi尋求突破的主要方向。但楊植麟是否擅長商業化效率管理?從目前的報道來看,他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方向的重要性,并在努力調整。然而,除了技術沒有突出特點之外,Kimi與當年ofo類似的是,大廠作為資方,自身也有相關業務,存在競爭關系。這使得Kimi在發展過程中很容易陷入到變形之中。
楊植麟必須回答一個難題:如何在技術和商業之間找到平衡點?他能否打好一場大模型的產品戰?這些問題都直接關系到Kimi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