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操夜夜添-日日操影院-日日草夜夜操-日日干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不卡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ylptlb.cn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2010
  • 待審:74
  • 小程序:12
  • 文章:1158077
  • 會員:789

【ITBEAR】作者 | 吳華秀 陳彩嫻

編輯 | 陳彩嫻

2020 年 11 月,深圳剛步入南方的秋天,在一個尋常的工作周,騰訊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的幾乎全體研發人員都聚集到位于騰訊濱海大廈旁邊的假日酒店,在酒店里連開了三天頭腦風暴會。

會議每天討論的主題都不同:第一天是移動,第二天是操作,第三天是智能決策。與會者大多聚精會神,圍繞會前實驗室研究員根據不同主題制定的方案進行嚴肅討論,中間還不時夾雜著大膽的質疑與駁斥,力求找到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這個會議的規模大約 40 人,會上沒有任何領導參加,秘書也不對任何會議發言進行記錄,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他們每天從早開到晚,經過三天的車輪戰與不記名投票,最終得到一致結論:未來機器人的重點研究方向應該聚焦在移動、操作與智能決策三塊能力上。

第三天會議結束后,他們與張正友一起吃飯,將討論結果反饋給他。張正友欣然同意,所有人都很高興,對接下來的研究摩拳擦掌。

事實上,這次頭腦風暴會是騰訊機器人發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Robotics X 在 2018 年成立,此前一直處于技術摸索的混沌期。盡管張正友提出「A2G」的指導方針,但涉及七大方向,每個人都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想法,執行中難以形成統一步伐。

當時聚集在 Robotics X 的一群人都是海內外機器人研究方向的杰出人才,對提高國產機器人的技術研究水平都有著高度的熱情與時代使命感。因此,兩年過去,當成果還沒達到大家的期許時,所有人都有些焦急。

這次會議后,實驗室進行了一次架構調整,將 40 人劃分為了四條線:系統中心、控制中心、感知中心與智能決策中心,其中系統中心又分為本體組與嵌入式組、軟件組;同時在 2021 年收斂到了三大技術方向,并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技術委員會。

經過調整,很快,騰訊的機器人成果開始陸續面世,包括空翻兩輪機器人 Ollie、四足機器狗 Max、IDC 運維機器人等,并領先其他中國企業在模仿學習、靈巧手等方向做了許多前沿研究。

但 2022 年之后,騰訊 Robotics X 開始出現人才頻繁出走的趨勢。據雷峰網了解,部分人選擇離開騰訊 Robotics X 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騰訊的機器人研究不追求商業化、不做量產;二是特斯拉發布擎天柱后,人形機器人逐漸成為主流,但人形不是 Robotics X 的研究重點。

在當下技術與商業 KPI 過度捆綁的時代,騰訊 Robotics X 一直堅持機器人的前沿研究,其技術理想主義精神尤為可貴。但在如今硝煙四起的具身智能敘事中,并非所有人都甘于確定性。

總有一些人渴望參與「戰斗」。

跨界研究機器人

2018 年 Robotics X 的成立,對于騰訊與國內許多早期機器人研究者來說都曾是一次劃時代事件。

那時正值騰訊在中概股如日中天的爬升期。移動互聯網浪潮到來,騰訊從 2016 年開始迅速發展。2018 年 3 月 21 日,騰訊發布 2017 年 Q4 和全年財報:

市值高達 4.39 萬億(約合 5595 億美元),趕超 Facebook 成為「社交之王」,排名全球第五,僅次于蘋果、谷歌、微軟與亞馬遜。

也是在 2018 年前后,騰訊決定進一步加碼前沿科技和基礎研究,派了幾位高管去北美考察海外的科技創新,參觀了波士頓動力等幾家硬科技公司后,發現機器人的前景廣闊,回國后便決定成立 Robotics X,在機器人方向投入資金進行研發。

與 2016 年成立的騰訊 AI Lab 一樣,Robotics X 也掛靠在 TEG,與 AI Lab 一起作為騰訊 TEG 旗下的兩大基礎研發部門,共同為騰訊的 AI 產業發展提供前沿的基礎技術支撐。

騰訊 AI Lab 與 Robotics X 的創始主任都是姚星(現元象 Xverse 創始人)。姚星將臺子搭好后,從世界各地挖掘頂尖科技人才,先后挖來了張潼、俞棟、張正友等 AI 大牛,其中張正友便是后來 Robotics X 的主任。

張正友是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背景出身,也是國際最早將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相結合起來研究的知名科學家之一,1998 年加入微軟,彼時已在微軟工作近二十年。

為了挖來張正友,姚星特地飛去西雅圖(微軟總部所在地)與之長談,希望他去 Robotics X 擔任一號位。張正友一直對機器人很感興趣,于是在 2018 年 3 月回國,加入了騰訊,從 0 到 1 組建 Robotics X。

張正友加入騰訊沒多久,就提出了機器人研究的 A2G 指導方針,這在當時的國內乃至海外都十分超前——

所謂「A2G」(ABCDEFG),即機器人研究的幾大技術要素的首字母縮寫,分別是人工智能(AI)、機器人本體(Body)、精準控制(Control)、發育學習(Developmental learning)、情感理解(EQ)、靈巧操控(Flexible manipulation)、守護天使(Guardian Angel)。

除了 A2G,張正友還提出許多前沿想法,包括強調科技向善、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愿景,許多人慕名而來。

Robotics X 剛成立時,團隊辦公室位于朗科,規模不大,第一年只有十幾個人。經過 2019 年入職高峰期,2020 年 Robotics X 的規模擴大到了 40 人左右,其中大多數人都是海內外高校機器人相關專業的優秀碩博生。

黎雄、鄭宇、梁聰慧、來杰、陳相羽、戴媛、熊坤、韓磊等等人,都是在 Robotics X 剛成立時加入。

據多位早期成員敘述,他們選擇加入騰訊 Robotics X,一是因為張正友提出的許多關于機器人的研究思路都十分具有前瞻性與吸引力,二是當時國內機器人相關的工作機會并不多,騰訊是極少數果斷布局機器人的大廠,并給 Robotics X 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研究條件。

因此,許多海內外機器人研究組的學生畢業后找工作或在校期間找實習,都是首先選擇加入騰訊。

騰訊也不負眾望,將 Robotics X 打造成了國內機器人人才的技術理想國:

在研究方向上,Robotics X 對基礎研究十分重視。騰訊高層不干涉具體的研究內容,允許大家自由探索。在這期間,他們提出過許多五花八門的項目,包括包括變形自行車、遙操作、機器狗、輪滑機器人等等,還與騰訊云合作工業巡檢機器人項目。

在研究資源上,實驗室成員在機器人研究所需的硬件設備與算力采購不受限。騰訊在濱海大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大的辦公空間,用于機器人的實驗調試、展廳與會議辦公。來杰等人也在 2018 年給騰訊搭建了展廳的機器人部分,包括 3、4 個機器人,主要技術是協作臂加 AI 算法。

在職級待遇上,Robotics X 的研發職級也普遍高于其他業務線的研發人員。例如,梁聰慧作為技術專家剛入職騰訊時定的職級就是 12 級,控制算法技術專家鄭宇一入職就是 13 級。

更難得的是,習慣互聯網快節奏的騰訊,卻愿意在機器人領域慢下來。

騰訊 Robotics X 不設商業化 KPI 與績效考核,研究目標更多圍繞前沿技術的突破展開。一般來說,騰訊的考核分為上半年與下半年,每個團隊會有二星或一星的指標。Robotics X 的成員不參與常規考核,因此研究目光可以更加長遠,聚焦在行業更難的問題上。

雖然環境寬松,但實驗室的成員并不松懈。據 Robotics X 前員工王翼敘述,Robotics X 的研發人員幾乎每天都會工作到晚上 10 點到 12 點之間。「那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對社會十分有意義的事,所以每個人的自驅力都很強。」

比如,他們想將機器人落地到養老場景中,幾個團隊成員就真的跑去養老院做調研,了解養老機器人實驗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這種將前沿研究與實際場景緊密結合的探索方式,后來也成為 Robotics X 的研究傳統。據悉,近日很火的騰訊小五機器人研究團隊就是長期駐扎在養老院做實驗。

他們想要挑戰的問題,也都是機器人領域中最難的問題,比如靈巧手研究。王翼告訴雷峰網,他們從 2020 年開始就已經布局研究靈巧手,領先國內許多機器人團隊大約 2 到 3 年。

一開始 Robotics X 沒有分組,而是采取項目制。由于人數不多,所以實驗室的幾乎所有項目都是全員參與,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十分融洽。

「那時候 Robotics X 有高校實驗室與 Startup(創業公司)的自由,但又比它們資源都豐富,就像一個技術的理想國、烏托邦。有資金支持、有非常優秀的人才,而且敢于嘗試,所以出成果也很快。」 Robotics X 的早期成員蔣升告訴雷峰網。

2019 年 12 月,Robotics X 發布自平衡自行車,首先打通了硬件與算法。

2020 年 11 月,他們又發布了能走梅花樁的四足機器狗 Jamoca,實現了感知、運動與控制規劃兩大技術模塊的集成融合;以及像小摩托車的自平衡輪式機器人。

這兩項研究工作都被當年的機器人頂會 IROS 接收為 Oral 論文。Jamoca 項目也獲得騰訊內部的技術突破獎銀獎。

雖然騰訊是跨界研究機器人,但在當時國內的技術競爭中,其成果不僅領先了一批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大廠中獨樹一幟,而且與大批純機器人技術出道的創業公司也不分伯仲、甚至有所領先。

騰訊機器人也聲名大噪,打破了外界對互聯網公司的刻板印象,也在傳統機器人領域掀起了新的浪花。騰訊的入局,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從業者對機器人前景的發展信心。

更聚焦、更清晰

剛成立的前兩年,騰訊 Robotics X 對機器人的研究更多處于建立團隊、自由探索的階段。雖然有 A2G 的方向指導,但整體來說,研究范圍還是過于寬泛。

王翼告訴雷峰網,由于 Robotics X 的氛圍寬松開放,研究員積極踴躍申報項目,加上各種校企合作的項目,慢慢地 Robotics X 的研究方向眾多,研究員的精力被分散到多個不同的項目上,難以全情投入。

「到 2020 年下半年,大家都有點焦急。聚集到 Robotics X 的這批人都是懷有理想的,對很多人來說,拿高薪在騰訊躺平其實沒有意義,做出有影響力的成績才是大家早期加入的初衷。」前騰訊 Robotics X 系統中心主任、現智可派機器人創始人梁聰慧向雷峰網評價。

雖然 Robotics X 在剛開始的兩年就發布了一系列亮眼的機器人 demo,也收獲了一定影響力,「但這還遠遠不夠。」蔣升認為,當時「實驗室做的東西,大多都是一些點,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

那段時間,Robotics X 的成員對自己不滿意,也夾雜了許多對自身前途命運的思考——一次能將團隊力量凝聚起來的事件迫在眉睫。所以,2020 年國慶后,他們便提出召開一次 Robotics X 的全體研究員討論會,大家一起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思考機器人的未來。

于是,文章開頭那一幕就上演了:實驗室大約 40 號人相聚于酒店會議室,大門緊閉,一連開了三天會。

在 Robotics X 剛成立的兩年里,實驗室的成員雖有職級劃分,但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相對平等,大家都處于一種開放探索的狀態中,直到 2020 年下半年才正式劃分組織架構。

2020 年 11 月的頭腦風暴會議結束后,Robotics X 的研究方向逐漸收斂到三大技術要素:移動、操作與智能決策。這樣收斂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最終要服務于人、走進千家萬戶的任何一類機器人都基本包含這三塊能力,相當于將 A2G 的內容精簡。

同時,Robotics X 將實驗室的架構劃分為了四個研究中心:系統中心、控制中心、感知中心與智能決策中心,負責人分別是梁聰慧、鄭宇、魏磊與韓磊。每個中心大約 10 人。

這四個中心的一號位都是當時國內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

梁聰慧是第一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到意大利羅馬讀博的學生,2011 年回國后在中聯重科工作了三年,后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教,研究智能工業機器人,2018 年 11 月入職 Robotics X,職級為 T12,是技術專家。

他是系統中心的 Tech Lead(技術負責人)。系統中心又分為本體組與嵌入式組,本體組的組長是黎雄,嵌入式組的組長是來杰(現星塵智能創始人)。

鄭宇在機器人領域有 20 年的研究經驗,尤其在控制領域屈指可數。博士畢業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與潘佳(逐際動力首席科學家)是同學,2018 年回到深圳。

業內人士向雷峰網這樣形容鄭宇:「整個機械硬件中最重要、也最難的就是手,購買的成本很高,自研的話技術又難,國內能研究手的人鳳毛麟角,鄭宇是其中一個。」

負責感知中心的魏磊博士畢業于南洋理工大學,加入騰訊前在 IISRI 實驗室工作。IISRI 匯聚了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系統建模與仿真研究團隊,魏磊在其中研究醫療機器人與 XR 技術的結合。

韓磊負責的智能體學習中心是最穩定的。韓磊的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2016 年曾獲得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優秀博士生論文獎,2023 年還獲得過 SIGGRAPH Asia 最佳論文提名,目前在 Robotics X 同時研究大模型與機器人。

明確四大中心、劃分三大方向后,Robotics X 的研究更聚焦,成果也更加蓬發。

大約在 2021 年上半年,Robotics X 不僅做早期研究,同時開始設想不同的場景,比如城市救援、養老、醫院乃至災區救援、遠程醫療等。

基于這三大方向(尤其是移動與操作),Robotics X 發布了許多超越時代、在行業認知之外的杰出成果,包括輪腿式機器人、四足狗、雙臂調酒機器人等等。

2021 年之前,Robotics X 的機器人涵蓋多個方向,從自行車到輪滑機器人到四足狗;2021 年之后,騰訊機器人開始重視操作,從手臂到靈巧手到調酒師。

Ollie

2021 年騰訊發布了能夠「空翻」的兩輪機器人 Ollie,這個項目是基于張正友在 ICRA 2020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初衷是做一個能跳躍、邁步上樓梯的高動態機器人。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國內也沒有先例,但最終騰訊將 Ollie 做了出來,甚至能跳上 0.6 米高的臺階。

同年,他們還發布了雙臂調酒機器人,打開了人們對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想象力。

騰訊機器人研發的最大優勢,是從一開始就考慮了 AI 算法與機器人的結合。

據了解,騰訊 Robotics X 也是最早在機器人研發上實現模仿學習的團隊之一,四足機器狗與調酒師都是基于模仿學習。2021 年開始,他們在真狗上貼上動捕設備,讓真狗在自然環境中跑動、收集數據,然后通過模仿學習讓機器狗生成動作,無需任何編程就能跑動。

騰訊機器人實驗室并非像傳統機器人公司一樣以產品化為目的,而是以這些機器人作為前沿技術探索實驗平臺,進行本體設計、系統集成到廣泛感知以及控制規劃算法等諸多領域的研究任務,完成全棧技術能力的積累。

Robotics X 的戰略方向始終是機器人前沿技術探索,而不是探索量產與工業化。

控制中心、感知中心與智能體中心追求在機器人的前沿研究上更上一層樓,團隊有一定的學術 KPI,而聚集了梁聰慧、來杰、熊坤、陳相羽等人的系統中心為整個實驗室提供機器人的本體架構、軟件架構等工程能力,是唯一不用背學術 KPI 的團隊。

Robotics X 大體偏研究,而系統中心重工程,將各個團隊的研究成果集合起來,設計系統、管理項目,為整個實驗室提供機器人的本體架構、軟件架構等工程能力。騰訊允許一個研究員帶兩個實習生,工程團隊的規模一度擴大到 30 人左右。

2021 年到 2022 年,Robotics X 發布的技術成果不僅在國內產生影響力,在海外也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無論是靈巧手、Ollie 等研究成果的進展,還是機器人與 AI 算法結合的戰略,Robotics X 都走在國際的前沿,能與海內外優秀的機器人團隊「掰一掰手腕」。

但盡管 Robotics X 技術上很成功,卻始終沒有邁出商業化的那一步。

據部分前 Robotics X 成員敘述,他們起初出于個人興趣,曾嘗試過一些落地的產品與服務,比如跟騰訊云合作研究帶操作能力的巡檢機器人,但發現落地鏈條太長、難度太高后,落地范圍收縮到了騰訊內部的業務,做了數據中心服務器的搬運機器人。

在 2022 年特斯拉發布擎天柱、機器人商業化的大潮來臨后,Robotics X 也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定位。而這樣的決定,必然會有一部分人與它分道揚鑣

Robotics X 無戰事

在這波以人形機器人為中心的具身智能浪潮中,從騰訊 Robotics X 出來的創業者也吸引了資本與市場的許多關注:

一支是陳相羽創立的艾歐智能,其在 2021 年年底離開騰訊去了鵬行,然后從鵬行出來創業;一支是 2022 年出來的梁聰慧、熊坤。梁聰慧先去了達闥,現在創辦智可派機器人,而熊坤則先去了 IDEA 研究院,現在仍在機器人領域發展;還有一支是 2022 年年底出來的來杰,創立星塵智能時帶了 5、6 個人,包括戴媛、安昭輝等。

從Robotics X 出來的機器人創業者大多是系統中心的,他們都在 2022 年之前離開。2022 年離開 Robotics X 的還是感知中心的一號位魏磊,他離開騰訊后回到了學術界。今年控制中心的一號位鄭宇則去了優必選,擔任研究院副院長。

總的來說,騰訊 Robotics X 的研究團隊相對穩定,相當一部分早期成員仍留在實驗室做機器人研究。但從 2022 年開始,也有一部分人選擇離開 Robotics X。

據雷峰網與多位前 Robotics X 成員的訪談,他們選擇離開騰訊這個大平臺的一個共同原因,都是因為:Robotics X 堅決不追求商業化,而是聚焦在前沿研究上。

在前 Robotics X 成員蔣升看來,「在過去的幾年,Robotics X 完成了一個機器人產品的前半部分所需——技術沉淀,但機器人還有后半部分的量產落地,而 Robotics X 沒有繼續下一步。」

Robotics X 的技術理想國氛圍,對于許多研究員來說,前四年有著烏托邦一般的美好,他們可以在這樣高瞻遠矚的環境中自由探索,且不用害怕失敗。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機器人的賽場越發熱鬧,能夠參與競爭、將產品量產落地的想法逐漸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占據上風。

在一些人看來,商業化、量產是相對研究而言的「更進一步」。盡管他們也知道,機器人領域還有許多前沿的研究問題沒有解決,但對他們而言,只做研究、不做商業化就是「不進則退」。因此,當具身智能的浪潮來臨后,他們都選擇了離開騰訊,或創業、或加入其他距離產業更近的機器人公司。

而騰訊 Robotics X 堅決不追求商業化、不做量產的選擇,也有內外部因素的雙重作用。

自 2018 年成立起,Robotics X 始終未將商業化作為目標。

Robotics X 和 AI Lab 平級,兩者所歸屬的 TEG 事業部在騰訊內部承擔著底層技術的重任,默默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運營解決方案和服務支持,反哺原有業務。

當時 TEG 事業部更傾向于讓兩個團隊研究前沿技術,打造科技影響力,不設商業化要求。相比之下,騰訊云 CSIG 的優圖實驗室很早就開始商業化。

雖然 Robotics X 沒有直接的商業化產出,但因為每年都在機器人領域展示出創新性成果,在海外產生了顯著的學術影響,能得到騰訊高層的認可,所以幾年過去,騰訊內部對 Robotics X 側重研究的戰略定位也沒有發生過改變。

在過去的幾年,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越來越多機器人公司進入公眾視野。

2019 年麻省理工學院首次開源四足機器人,將四足機器狗的熱度炒了起來,小米、鵬行、OPPO 等企業紛紛下場造「狗」,并從國內各個領先的機器人團隊挖人,騰訊 Robotics X 的研究員也在各個獵頭的射程范圍內。在外界的高薪誘惑下,Robotics X 是被動方。

而僅三年,特斯拉發布擎天柱,機器人的發展又轉向人形機器人與通用機器人的故事;2023 年年初谷歌發布 RT-1 后,具身智能的大浪又撲來。

在過去僅十年,機器人的技術研究與商業化都聚焦在機器人的下肢能力上,如掃地機器人、四足狗等;但近兩年,上肢操作與靈巧手能力成為重點。騰訊很早開始上肢操作與靈巧手等方向的研究,但在人形機器人的戰略上卻比這一波新成立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慢半拍。

此前騰訊在移動、操作與智能決策三塊的研究布局,也是當前具身智能公司的研究重點。Robotics X 有方向前瞻優勢,但由于推進節奏較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騰訊機器人在這波具身智能浪潮中的聲量相較前幾年并不突出,因此引起外界對其競爭力減弱的擔憂。一部分人也選擇離開。

據了解,Robotics X 的研究節奏慢,除了是其前沿研究的定位導致慢,也有騰訊內部降本增效的原因。

在 Robotics X 的成立早期,騰訊正處于移動互聯網的攀登期,所以對實驗室的資源投入也十分慷慨。但 2022 年之后,互聯網行業遭遇寒冬,「增長放緩、裁員、業務收縮」成為互聯網大廠的主旋律,騰訊也開始存糧過冬。

盡管騰訊沒有減少對 Robotics X 的投入,但隨著機器人行業的技術發展與更新迭代,Robotics X 原先的投入「相比一個創業公司所能融到的資金規模已是小巫見大巫」。

在人員上,實驗室的人員規模始終維持在 40 人左右。騰訊 Robotics X 也從 2022 年開始設立項目 KPI,每個人同時至少要兼顧 2 個研究項目,研究人員的精力被分散,難以集中成勢攻破,所以相比創業公司的一鼓作氣,騰訊的機器人成果發布也較慢。

據雷峰網了解,Robotics X 里面的個別人也曾想過嘗試商業化探索以創造營收。

2022 年前后,不少人期待 Robotics X 能夠成立一個類似 AI Lab、跟 AI Lab 配套的 AI 平臺部,也希望有一個機器人平臺部,把他們在做的新型產品量產落地。但這一設想最終沒有落地,原因大約有兩方面:

一方面,騰訊缺乏像小米那樣強大齊全的硬件供應鏈積累與經驗;另一方面,硬件天然的長周期特性并不適合互聯網快攻快打的節奏,再疊加此前騰訊數次硬件產品失利的前車之鑒,其中智能音箱便是一例證,騰訊對機器人硬件產品的期望有所下降。

而且,如果想打造好一個機器人產品,尤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類人形機器人,團隊規模至少要達到 100 號人以上。而 Robotics X 實驗室只有 40 號人的規模,只夠做原型機的階段。對于彼時正推行降本增效的騰訊而言,人員規模難以擴大。

同時,相比騰訊的主營業務,機器人商業化能給騰訊帶來的收益微乎其微。

對于優秀的人才來說,最大的折磨往往不是停滯不前的收入,而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或許就在眼前,他們卻無法參與。

Robotics X 的理想主義氣質在喧嘩的具身智能時代有其可貴之處,但最終選擇離開的人,都是希望能在商業場上廝殺的人。他們希望從開放的戰斗中獲得更大的成長。

從騰訊機器人實驗室出來創業的團隊,如今也仍與 Robotics X 有著深入的合作。

2022 年之后,Robotics X 調整了項目規劃,將原來多個單點突破的技術點合并,變成綜合型的大項目來進行,各個項目的融合變多。

但當外界火熱討論人形機器人的故事時,騰訊依然沒有將重點放在人形上,人形只是作為 Robotics X 對機器人前沿研究整個大方向下的一個分支推進。

騰訊 Robotics X 在 2022 年到 2023 年間經歷了組織和人事調整,有人選擇離開。據了解,在機器人發展迅速的沖擊下,現在 Robotics X 也有了新的 KPI,并進行了戰略上的調整。

隨著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騰訊也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機器人的研發戰略,尋找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

具身時代的 Robotics X

以往 Robotics X 每年的成果產出都能讓人眼前一亮,但 2023 年之后,由于大廠與創業公司都發布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成果,大家對機器人已經司空見慣,Robotics X 的新成果沒能再像從前一樣引起太大的轟動,包括雙足機器人。

其展示的部分成果也逐漸被一些創業公司追趕上。

Robotics X 前員工張寧告訴雷峰網,比如星塵智能發布的機器人,他們之前在騰訊就探索過,但一直沒有做出來,柔順性也不夠好。來杰等人出去成立星塵智能后所發布的產品效果視頻,給還留在實驗室的人帶來了壓力。

在這一波具身智能中,很多人認為騰訊確實落后半拍,主要跟其家大業大、在新的浪潮來臨前轉身不夠快有關;但若說騰訊 Robotics X 的機器人不強或錯過了具身智能,他們則認為有失偏頗。

盡管機器人沒有直接為騰訊貢獻營收,但機器人始終是騰訊技術的一大代表。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互聯網大廠成立過許多聚焦于前沿研究的基礎技術實驗室,但最終大多都沒有堅持下來,要么妥協于整個公司的商業化增長目標,要么直接關門倒閉。Robotics X 是少數還存活的大廠前沿實驗室,并仍在不斷產出成果。

今年 7 月,騰訊 Robotics X 的機器人新研究登上了《Nature》子刊的封面。9 月,騰訊發布了醫療場景的雙足機器人小五(The Five),是其在追求機器人與人居環境合二為一的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成果。

成立六年,在機器人還沒有獲得大量關注時,Robotics X 就招募了一批碩博生與實習生,培養了大量人才。這批人如今也成為具身智能浪潮中的核心創業者或技術人才。

互聯網的基因與大企業的特性,讓騰訊在具身智能的浪潮里難以像短小精悍的機器人初創企業一樣靈活適應。但在軟件類的戰場上,騰訊還是有自己的優勢與影響力。

據了解,近日騰訊 Robotics X 也調整了方向,明確不做機器人本體,更聚焦在具身智能和云平臺方面。人形機器人雖然是風口,但硬件本體鏈條很長,難以發揮大廠的平臺優勢。

這一趨勢下,Robotics X 或將會有更多研究方向偏重硬件的人員出來創業。

在短短的六年間,Robotics X 確實已經完成了自己在機器人前沿研究探索上的使命,但在斗爭激烈、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是否參與競爭或許不由騰訊自主選擇。

如何適應新的行業要求,將決定 Robotics X 在中國機器人領域中的位置。

注:文中王翼、蔣升、邱松、張寧為化名。

雷峰網雷峰網

分享到:
標簽:騰訊 邊界 機器人 新動向 和平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2010

    網站

  • 12

    小程序

  • 1158077

    文章

  • 789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