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爾公司宣布其首席執行官(CEO)帕特·基辛格已正式離職,這一變動并非出于個人意愿,而是在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背景下,董事會作出的決定。據悉,基辛格在任四年間,英特爾市值蒸發了超過1萬億人民幣,成為公司歷史上對市值影響最為深遠的CEO。
據數據統計,自基辛格2021年上任以來,英特爾的市值大幅下跌了1500億美元。而在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單季虧損,金額高達1182億元人民幣,創下了56年來的最高紀錄。面對如此嚴峻的經營狀況,董事會不得不采取果斷措施,即使尚未找到合適的繼任者,也決定讓基辛格提前離職。
回顧英特爾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從2005年保羅·歐德寧接任CEO開始,公司就錯過了智能手機芯片的黃金時代,讓高通、聯發科等企業后來居上。歐德寧在任八年期間,英特爾未能把握住智能手機市場的機遇,只能固守PC芯片市場。
隨后,科再奇在2013年接任CEO,盡管當時芯片制造技術突飛猛進,臺積電從28nm一路進步到7nm,但英特爾卻停滯不前,一直在14nm工藝上打磨,未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科再奇還試圖將業務擴展到無人機、可穿戴芯片等領域,但均未取得顯著成果。
到了2018年,鮑勃·斯旺成為新的CEO。他上任后砍掉了5G基帶芯片業務,認為英特爾無需涉足通信芯片領域。然而,在7nm芯片的研發上,英特爾卻嚴重滯后,而競爭對手臺積電早已進入5nm時代。斯旺還錯過了AI這一大機遇,未能及時投資OpenAI。
最終,在2021年基辛格接任CEO時,他提出了IDM2.0計劃,試圖通過進軍芯片代工業務來扭轉局勢。然而,這一計劃并未取得預期效果。四年來,英特爾在芯片代工業務上虧損了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且目前仍看不到盈利的希望。機構預測,該業務可能還需要再虧損1500億至2000億元人民幣才能實現盈利。
面對這一系列挫折,英特爾的市值和業績均大幅下滑。如今,連高通、博通等競爭對手都表示有意收購英特爾,這無疑是對公司的一大打擊。因此,董事會決定讓基辛格離職,以挽回公司的聲譽和形象。目前,外界紛紛猜測誰將接任下一任CEO,其中不乏華人陳立武的名字。然而,鑒于英特爾歷來由本土人士擔任CEO的傳統,陳立武上任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
無論如何,對于英特爾來說,當前的困境已經迫在眉睫。如何找到一位能夠帶領公司走出困境的CEO,將是董事會面臨的最大挑戰。而未來的英特爾能否重拾昔日輝煌,也將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