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行業的浩瀚星空中,眾多頂尖品牌不僅獨自閃耀,還巧妙地布局了第二品牌,以拓寬市場版圖。蘋果與三星之外,這一策略幾乎成為行業共識。
小米攜手紅米,VIVO麾下有iQOO,OPPO則孕育了realme,魅族推出了魅藍,中興打造了努比亞,聯想亦推出了ZUK,更不用說曾經的華為與榮耀的緊密共生。這些品牌,無一不在尋求通過第二品牌,為自身產品線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為何這些廠商紛紛踏上打造第二品牌的征途?答案在于,它們渴望通過這一途徑,更加靈活地填補產品線中的空白。一些品牌,自誕生之初便樹立了鮮明的定位,這一形象隨著歲月的積淀而愈發穩固,成為品牌的核心標簽,難以輕易改變。然而,面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它們渴望拓展新的領域,此時,第二品牌便成為了理想的選擇。
以華為與榮耀為例,榮耀的誕生,是華為在目睹小米在互聯網手機領域的崛起后,做出的明智決策。榮耀瞄準互聯網市場,主打性價比,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同樣,iQOO與realme的推出,也是VIVO與OPPO在小米模式的啟發下,推出的性價比第二品牌,旨在拓寬市場。
然而,在眾多第二品牌中,小米旗下的紅米無疑是最為成功的典范。盡管榮耀同樣表現出色,但鑒于其與華為的分離,我們在此暫不討論。紅米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它與小米在定位與品牌調性上的明確區分。小米致力于沖擊高端市場,而紅米則堅守中低端市場,兩者互不干擾,形成了清晰的品牌界限。
在1000-2000元,甚至更低的價位段,紅米幾乎無人能敵。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紅米的高性價比都成為了難以撼動的優勢。在印度、非洲等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紅米成為了小米搶占市場的重要武器。而在國內市場,小米則全力推動小米數字系列向高端市場邁進,兩者分工明確,協同作戰。
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第二品牌雖然也致力于拓寬市場,但在品牌定位與市場推廣上,卻存在不少問題。它們往往未能將第二品牌與主品牌有效區分,導致消費者產生混淆。在認知、宣傳與定位上,這些品牌都未能實現完美的協調與統一。
如今,小米手機銷量穩居全球第三,紅米的貢獻功不可沒。可以說,小米打造的紅米,是所有打造第二品牌的手機中,最為成功的一個。它不僅幫助小米拓寬了市場,更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鮮明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