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曾經,美國芯片產業獨步全球,從設計到制造,整個產業鏈均被其牢牢掌控。諸如英特爾、AMD、德州儀器等巨頭,更是成為了行業的標桿。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芯片產業逐漸走向了高品牌溢價之路,一些相對利潤較低的環節,如芯片制造,開始被其所忽視。他們更傾向于專注于設計環節,而將制造任務外包給如臺積電等代工廠。
在此過程中,AMD等公司也紛紛效仿,將芯片制造部門獨立,專注于設計工作。德州儀器則選擇聚焦于成熟工藝的芯片制造。
如此一來,英特爾便成為了美國芯片產業中,唯一一家仍堅持設計、制造、封測一條龍服務的IDM企業。同時,其在PC產業中的X86架構,也一直處于壟斷地位。
但現如今,英特爾的霸主地位已岌岌可危。隨著ARM架構在移動互聯網及AI領域的崛起,X86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蘋果、微軟等巨頭的“叛變”,更是讓英特爾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英特爾在芯片制造領域的落后也愈發明顯。與臺積電、三星等相比,其制造能力已嚴重滯后,甚至需要依賴臺積電進行芯片制造。而其重金投入的芯片代工業務,也虧損慘重,目前已虧損超過1000億。
上一季度,英特爾更是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虧損紀錄,達到了驚人的1000多億。這一系列的困境,使得英特爾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因此,市場上不斷傳出關于英特爾可能被收購或重組的消息。無論是高通、博通的收購傳聞,還是AMD可能與英特爾設計部門合并的傳言,都反映了英特爾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作為美國芯片產業的領軍者,英特爾的困境無疑給整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一旦這個旗手倒下,美國芯片產業將難以找到能夠替代其綜合實力的新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