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小米15系列手機的發布引起了廣泛關注,其起步價漲至4499元,相較之前上漲了500元。這一變化并非孤例,預計其他手機廠商也將紛紛上調旗艦機型價格。
價格上漲的背后,是零部件成本的攀升,尤其是芯片成本的顯著增長。據報道,高通新推出的3nm芯片驍龍8 Elite價格已超190美元,而聯發科的天璣9400芯片也達到約155美元。這些高價芯片直接影響了手機的整體成本。
盡管手機價格不斷上漲,但國產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并未明顯擴大。原因在于,他們面臨著來自上游芯片供應商的巨大成本壓力。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巨頭憑借技術優勢,掌握了定價權,使得手機廠商在成本控制上陷入被動。
進一步追溯,芯片廠商的成本增加又與臺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的漲價密不可分。臺積電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其3nm工藝的晶圓價格已漲至2萬美元一片,相較于5nm工藝有大幅提升。這使得芯片廠商在采購晶圓時面臨更高的成本,進而傳導至手機廠商和消費者。
臺積電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和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其中3nm和5nm工藝貢獻了超過半數的營收。這表明,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晶圓代工廠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其定價策略對整個行業具有深遠影響。
手機價格的上漲并非單純由手機廠商決定,而是受到上游芯片供應商和晶圓代工廠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這一產業鏈中,各環節的成本壓力和定價策略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最終的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