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表外表里(ID:excel-ers),文 | 郭丹純 胡汀瑯 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授權轉載發布。
“互聯網板塊過去10年最便宜的時候,就是現在。”今年不少投資人都如此表示。
然而即便有這樣的共識,似乎也沒有人敢“輕舉妄動”。畢竟在政策影響下,低迷的中概股底在哪,沒人知道。
比如,今年以來一直跌跌不休的快手,讓很多本意抄底的人,被迫“返貧”,成為時間的朋友,也自嘲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
宏觀環境的復雜性自然不容窺探,但其實回歸企業發展本身,平臺“價值彈性”仍是有跡可循的。以快手為例,其股價下跌的背后,有著市場對其用戶增長停滯的擔憂。
而我們在復盤研究互聯網內容領域時,發現主打“閱后即焚”理念的圖文社交平臺Snapchat,2018年曾有過和現階段的快手情況相似的階段——DAU出現環比下滑。
但2019年之后,Snapchat形勢大反轉——從谷底一路向上,走出接近16倍的“超級行情”。
那么,Snapchat(下稱“Snap”)是如何“逆風翻盤”的呢?本文將就此展開具體分析。
改版損害用戶體驗,平臺跌入“谷底”
從2017年上市到2019年前后,Snap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基于競爭反饋、不斷調整、來回拉扯,并持續陣痛的“平臺調整期”。
在一開始,平臺調整的出發點是為了避免一場圍剿:當時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下稱“Ins”)、WhatsApp都成功“抄襲”了Snap的Stories(類似會消失的微信朋友圈)功能。
初期,面對巨無霸Facebook的組合拳狙擊,Snap似乎有些束手無策,只能看著用戶漸漸被侵蝕。
但當2017Q3再次交出一份不如預期的DAU增長表現后,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驟增——上市半年多的Snap,股價近乎腰斬。
市場看衰的原因在于:Snap主要變現來自廣告,廣告收入來自用戶在平臺消費的時長,而DAU增速的表現不佳,和競爭者間差距持續擴大,意味著用戶時長會被競爭對手搶走。
投資者們自然推演,Snap將成為一個過氣平臺,結局悲慘,下一個MySpace。
市場和競爭壓力下,管理層開始嘗試改變,主動出擊。
據2017Q3電話會議:為了進一步擴大我們的用戶群,我們需要加快我們的產品在安卓用戶、34歲以上的用戶和世界其他市場的用戶中的采用。這意味著我們將不得不對我們的產品和業務做出一些改變。
而改變是從被Facebook偷襲成功的薄弱環節開始的。
Ins對Snap的Stories功能的成功模仿,讓Snap暴露出一個本質問題:比起社交功能,其產品工具屬性更為凸顯。換句話說,它更像具有社交功能的美圖秀秀(當然,Snap照相功能比美圖秀秀強大得多)。
典型行為就是:大家有時候使用它,就像使用美圖秀秀那樣,拍照后上傳到Ins等更具“強公域社區”氛圍的平臺分享。
而Ins這種“弱關系社交”平臺有了Stories功能后,用戶在公共空間表達自我時,既能維持“歲月靜好”的生活形象,又能借Stories分享生活瑣事,反正24小時就消失了。
自然,Snap就逐漸淪為工具,甚至被用戶無情拋棄。
備注:Ins上欄為Stories,圖為首頁對比,左邊:Ins,右邊:Snapchat
基于這一邏輯,“弱社交”的Ins復制Snap的Stories分享功能,進展異常順利。因為它使得用戶在一個APP里面完成了兩種互補的需求,相比之下Snap只能當“工具人”。
認識到這一點,Snap寄希望于通過內容改版,從工具型社交平臺,向用戶粘性更強的平臺生態轉變。
但走出舒適圈的初次嘗試,似乎不僅沒收到想象中的效果,還適得其反。
新版本Snap的APP,用戶聊天與動態共用一個頁面,其中,用戶收到的聊天消息排列在頁面的頂端,而“故事”按照算法推薦的方法進行排列,根據用戶可能感興趣的順序羅列。
備注:左為改版前,右為改版后
感覺就像把微信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的按鈕合二為一,這樣一來,你很難區分收到的提示,是聊天還是朋友圈更新。
另一個問題是,當時的設計并不是按時間序列排序,用戶也很容易錯過最新的消息或好友動態。
產品設計嚴重偏離用戶需求,招來大量用戶的不滿。一時之間,Snap惡評如潮,軟件評分和使用頻率都在改版后陡然下降。
甚至卡戴珊家的Kylie Jenner(2018年2月)公開吐槽:“還有其他人不會再打開Snap嗎,還是就我?”,負面影響已一發不可收拾。
Kylie Jenner的吐槽,引起了平臺股價下跌6%,Snap的市值因此損失近15億美元。
差不多同期,花旗將Snap的股票評級由“中性”下調至“賣出”。
花旗方面對此的解釋是:新版本推出后的負面評價大家有目共睹,很有可能導致用戶的流失,這對Snap的財務業績會產生負面影響。
回過頭來看,花旗可謂是一語成讖。
如下圖,2018Q1-Q4之后,Snap的DAU不僅沒如預期那樣增長,反而出現環比下滑。
業務基本面不穩,影響股價表現。這一階段,股價一路走低,最低時4.28美元,只有上市價(24美元)的零頭。
面對大廈將傾的危局,Snap只得做出妥協,將APP界面調回用戶習慣的方式。而這一舉動,可謂將Snap從懸崖邊緣拉了回來,DAU流失情況被遏制。(具體細節大家可以找當時的論述,本文不做贅述)
不過,這表面看是改弦易轍的效果,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社交需求多樣性的選擇。
Snap改版鬧劇,雖然傷害了核心用戶的感情,逼得他們離開,但其產品初衷,是難以被完全代替的。
一般來說,不同產品理念,體現著人們不同的需求。
·希望投射現實世界的所有關系,于是誕生了Facebook;
·渴望能更多接觸陌生人,催生出Tinder;
·想要展示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如大制作式美麗,Ins應用而生;
·期望和朋友以更親密、小眾的方式交流,孕育出Snap。
基于此,盡管抄襲了Snap的核心功能,但對更渴望私密社交、真實展現的Z世代來說,“偷師”成功的Facebook及Ins,是不可能從產品理念上,完美契合他們需求的。
Snap以類似課堂上傳紙條似的閱后即焚功能,成為年輕族群逃避穿傳統熟人社交,只和朋友展示真實自己的“世外桃源”,滿足Z世代的核心訴求這一點是不變的。
這樣的產品秉性下,Snap對Z世代本身有很高的吸引力——如下圖,Snap在美國青少年的滲透率從2016年來保持第一。
由此,是否能滿足這些對其“愛之深責之切”的核心用戶的根本需求,關系著Snap的用戶規模下落趨勢能否“止血”。
而平臺價值探到谷底后,掩蓋在版面表象之下,真正用來增強平臺內容屬性,差異化抵御競爭的舉措,決定著平臺從“谷底”反彈的高度。
內容部署“浮出”,DAU重拾增長
可以看到,再改回的版本,雖然恢復了按時間序列放置Snaps(消息)和聊天,并將Stories移回界面右側,但新版中單獨列出的Discover(發現)功能,并沒有改回到設置在Stories頁面下的模式。
反而,平臺做出了一些調整,引入算法推薦機制,并提升“Discover”功能權重。
具體來說,將PGC、PUGC內容從UGC中剝離出來,讓質量更高的媒體、名人內容,成為用戶社交聊天之外的內容供給,豐富內容生態。
為此,Snap加大了對創作者端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2018年5月,Snap推出創作者孵化平臺Yellow,為內容創業團隊提供資金、指導等支持。
·據2018Q3電話會議:我們對Discover的新布局,使我們能夠對我們平臺上內容的質量和數量進行投資。
隨著重視程度的不斷加碼,截至2019Q2,用戶每天觀看“發現”頻道的總時長同比增加60%,每天觀看人數同比增長35%。
不過,功能優化后的Discover,PUGC供給還在發展初期,效果釋放還需要時間。相比之下,平臺建設的重心,還是在自己的強項——濾鏡技術方面。
這一點的重要性,在Snap2019Q2電話會議也有提及:在連續增長的1300萬DAU中,約有700萬至900萬歸因于我們推出新的增強現實Lenses(AR和濾鏡功能),這帶來了新的用戶并重新吸引了失去的用戶。
事實確實如此,AR和濾鏡功能特別是性轉濾鏡的爆火,不僅讓Snapchat重新回到蘋果iOS下載榜榜首。
備注:圖為2018-2019年全球社交APP下載量排名。
甚至,從Ins上反向吸引用戶。比如,有網友表示:“我在Ins上看到了一個這個濾鏡,于是我打開Snap,拍下了我性轉的照片。”
與此同時,娛樂界、體育界人士也都紛紛用性別轉換濾鏡,這成為了一種潮流。
備注:圖為Snapchat著名的性轉濾鏡和兒童濾鏡
為何Snap如此擅長做濾鏡?答案大概還是舍得花錢做技術投入。(和國內S&M買量思路不同)
如下圖,Snap的研發費用一直穩定增加,且從2019Q1開始,研發費用占比大部分時候都維持50%左右。
而高研發投入,支撐起平臺AR技術精進和濾鏡品類的生態輸出。
比如,2021年5月,趕在Facebook和蘋果前,Snap首發支持AR功能的AR眼鏡Spectacles。
此外,2017年,Snap推出面向所有用戶,免費創作濾鏡的Lens Studio軟件平臺,開始支持第三方開發濾鏡功能。
據悉,開發濾鏡可以通過在線商店售賣濾鏡,以及和品牌方合作,制作品牌濾鏡等賺取收入(Snap不從中抽成)。
如此創收激勵下,平臺上的第三方濾鏡數量不斷增加。據Snap透露,截至2020年6月第三方創作濾鏡超過100萬。
綜合上述的轉變和布局,Snap從單純的社交工具,實現內容平臺印記的加深。而這種變化,反饋在數據上就是:
2019年開始,隨著Snap新增產品功能和內容的增加,DAU的數量大幅拉升;同時,2019Q1之后,Snap上平均每天發送的Snaps(消息)數明顯增加。
不過,盡管通過補齊內容生態,Snap筑起了對Facebook的“防御戰壕”,但用戶擴張的天然天花板仍顯而易見。
數據顯示,在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和荷蘭,Snap已經覆蓋了90%的13至24歲的人群和75%的13至34歲的人群。
也就是,北美以及歐洲的Z世代們基本都是Snap用戶,在這些地區的擴張無法再突破天然天花板。
基于此,想進一步擴大用戶規模,要么泛年齡化,要么泛地區化。
而泛年齡化,似乎面臨不小的挑戰。
據2018Q3電話會議:我們認為DAU的增長,一個方面是擴大我們在美國和歐洲的13-34歲的基礎,包括34歲以上的用戶,但這面臨營銷和溝通上的挑戰。
由此,向北美及歐洲之外地區擴張就成了潛力更大的路。
2019年開始,Snap著手調整APP的Android版本,使其在一些性能比較低的設備上,也可以流暢使用,為進駐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區域做準備。
與此同時,平臺還為Discover功能,投資本地化的PGC內容創作。以印度為例,目前印度Snap,已經有60個與其文化相關的娛樂頻道。
高適配度的市場開拓方式,收獲良好。如下圖,自2019Q1以來,其他地區的用戶增速,遠遠高于北美及歐洲地區。
改版修正的Snap,在回流以及擴張之下,用戶規模增長無疑變得更具想象空間,這或許是市場重拾信心的所在。
依靠差異化的產品理念和需求定位,Snap成為年輕族群逃避傳統熟人社交的“世外桃源”,在(海外)熟人社交市場打破Facebook一家獨大的局面。
但在Facebook步步緊逼,模仿抄襲的競爭壓力下,Snap的DAU增長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而上馬改版策略應敵,又因忽視用戶體驗,表現慘烈。
不過慶幸的是,平臺“滿足差異化社交需求”的核心競爭力始終不變。因而秩序(改版)恢復后,在內容業務激進出擊下,平臺價值提升,市場的認知也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