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的靜謐中,小晨的房間燈火通明,傳來一陣陣規律的拍擊聲,“砰,砰,砰”,這是他在練習拍煙卡的節奏,讓母親劉麗感到既無奈又擔憂,她形容兒子對此已近乎癡迷。
近來,全國各地不少家長紛紛向媒體反映,孩子們沉迷于拍煙卡和拆卡牌盲盒的游戲中,無法自拔。這些看似簡單的游戲,實則引發了諸多問題:有的孩子因長時間接觸煙卡導致眼睛感染,甚至手指骨折;有的孩子沉迷于直播拆卡,不惜花費數萬元;更有孩子因集卡成癮,出現了虛榮攀比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拍煙卡,一種將香煙盒蓋折成小卡片進行拍擊的游戲,正在中小學生間悄然流行。在山東,8歲的小晨已是一名“資深”玩家,他對各種香煙品牌和拍卡手勢了如指掌。每天,他都會前往廣場,與同齡人們一起趴在地上,埋頭拍卡,樂此不疲。然而,劉麗卻對此深感憂慮,她擔心兒子會因沉迷游戲而早早接觸煙草。
而在吉林,13歲的侄女小潔則因另一種卡牌盲盒而苦惱。她瞞著家人在抽卡直播間大肆消費,短短三個月內就花費了約8萬元。這些錢,原本是家里修繕房屋和為奶奶治病用的。李亮看著侄女沉迷其中,心痛不已。
這些卡牌,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多名中小學生表示,他們是受到身邊同齡人的影響而“入坑”的。他們認為,如果不玩這些游戲,就會顯得格格不入;擁有更多的煙卡或稀有卡牌,則能在同齡人中贏得面子和尊重。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副教授豐怡指出,這些成癮行為的本質在于青少年對控制感、滿足感的渴望,以及希望通過游戲獲得社交圈認同。
然而,這些游戲帶來的危害卻不容小覷。除了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如眼睛發炎、手指骨折等,更為隱蔽的是心理危害。孩子們在游戲中產生了攀比和虛榮心理,有的甚至出現搶奪、偷盜等行為。豐怡表示,青少年的大腦還在發育階段,自控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更容易受到這些游戲的吸引和影響。
記者走訪線下文具店、商超發現,部分卡牌盲盒銷售點并未設置相關提示,有中小學生獨自購買的情況。在線上,雖然一些拆卡直播間設有“未成年人禁止下單”等提示,但在實際操作中,主播往往并未核實身份信息,而是直接引導未成年人下單。
針對這一現象,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對學校周邊玩具店、商超進行摸排檢查,禁止向未成年人售賣香煙、煙卡,并要求商家在銷售卡牌盲盒時以顯著方式進行消費提醒。廣州、三亞等地教育部門也發出倡議,禁止煙卡進校園,呼吁家長不要為孩子提供煙盒。
湖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京認為,網絡空間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也應加以完善并有效落實。他建議平臺在涉及卡牌盲盒等有年齡限制的內容和商品上采用強實名模式,并加強主播和商家管理,禁用誘導性用語。
面對孩子們沉迷游戲的問題,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承擔起責任。家長應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學校應加強家校合作,為孩子提供健康的娛樂替代品,如閱讀、體藝、社會實踐等活動;社會則應加強對卡牌盲盒等游戲的監管和規范。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疏堵結合,引導孩子們遠離不良游戲,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