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緊湊而充實的三天時光里,一場匯聚全國青年骨干記者的盛會于河南鄭州悄然綻放。這不僅是時間的三次流轉,更是智慧與靈感的三次碰撞,300余名媒體人在此集結,共同參與了由中國記協新聞培訓中心主辦、河南日報社承辦的“記者之家”大學堂全國青年骨干記者強“四力”——“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解析培訓班。
從11月26日下午至11月29日上午,培訓班以一場場精彩的分享、深入的討論和豐富的實踐活動,為青年記者們搭建起了一個提升自我、交流思想的平臺。在這里,他們不僅學習了如何解析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精髓,更在交流與碰撞中,進一步錘煉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11月29日,隨著結業儀式的舉行,這場為期三天的培訓圓滿落幕。在結業儀式之前,多位業界專家為學員們帶來了深刻的見解與寶貴的經驗。中國青年報社江蘇記者站站長李超,以“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報道為例,分享了作品背后的構思與實操經驗,強調了媒體在提升宣傳報道吸引力、影響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經濟日報總編室編輯一室副主任郭存舉,則通過“金視角”欄目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復雜輿論環境中搶占先機。
中國記協國內部二級巡視員柳婷婷對中國新聞獎評選趨勢的剖析,以及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的內容創新與創優策略,為學員們提供了實戰指導。中國新聞社編委、評論理論部主任董會峰,以“東西問”專欄為例,詳細解析了高質量新聞作品的打造過程,強調了中西比較、內外兼顧的創作心法。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主任鄧金木,則分享了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形式與路徑,為學員們拓寬了視野。
在為期三天的培訓中,學員們不僅收獲了知識的滋養,更在互動與交流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他們分組討論學習心得,分享彼此的見解與感悟。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國際傳播中心副主任冉亞閣表示,此次培訓深化了他對新聞作品創作精髓的理解;河南日報記者胡楚云對“記者之家”大學堂的教育資源和培訓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閩北日報社記者部副主任鄭金富則表示,此次培訓讓他對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標準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在現場教學環節,學員們還參觀了“學習穆青、增強‘四力’”主題展,進一步感受到了穆青精神的力量。他們紛紛表示,要繼承穆青精神,扎根基層,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用筆觸描繪社會風貌,努力成為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劉哲銘認為,此次培訓的關鍵詞是“創新”和“創優”,在碎片化時代,讓作品脫穎而出并獲得流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廣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周名俊則表示,優秀的新聞作品往往源自記者敏銳的觀察視角和對行業的持續深耕。商丘日報總編室副主任李巖則通過此次培訓獲得了更多實戰經驗,他表示將繼續在融媒體改革的實踐中踐行“四力”,創作出更多有思想、有高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