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十一的喧囂逐漸平息后,各大科技巨頭迎來了新一輪的業績審視期。盡管第三季度歷來被視為行業淡季,但今年的市場環境卻格外引人矚目,電商領域經歷深刻變革,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增長也似乎觸碰到了天花板。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快手的表現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盡管從數據上看,快手依然保持著增長態勢,第三季度實現營收311億元,同比增長11.4%,凈利潤更是同比增長24.4%,達到39億元,但與前幾個季度相比,其整體增速明顯放緩,這無疑給快手帶來了不小的增長壓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快手的業績數據似乎已經很難再給市場帶來驚喜。電商業務的穩健增長、日活與月活用戶數量的高位運行,以及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的穩定,都透露出一種高增長后的平淡氣息。無論是“老鐵經濟”的深耕,還是下沉市場的拓展,亦或是辛巴等頭部主播的反復,都未能打破這種“輪回”的宿命。
尤其是在視頻號異軍突起,吸引眾多淘金者蜂擁而至的背景下,快手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愈發明顯。然而,在這樣的困境中,快手似乎找到了一絲希望——AI與可靈項目。據快手CEO程一笑透露,可靈AI目前服務用戶已超過500萬,商業化單月流水超千萬,預計明年將迎來大幅增長。
可靈在短劇、廣告以及游戲等內容方向上展現出的潛力,為其帶來了清晰的商業化前景。作為率先布局該領域的科技巨頭,快手無疑擁有先發優勢。但與此同時,業績的平淡也迫使快手必須在這一方向上有所突破。可靈的技術和前景想象空間巨大,其未來與商業化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快手的高度。
然而,現實往往比預期更為復雜。隨著追趕者的集體加速,可靈正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持續保持技術革新、用戶增長與商業化的領先地位,成為了考驗可靈成色的關鍵所在。從公司層面來看,快手遠未到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刻。
在中概互聯網企業中,快手的估值始終顯得有些尷尬。盡管其日活用戶和月活用戶分別達到了4.08億和7.14億,用戶時長也達到了132.2分鐘,但即便如此,快手的市值依然未能反映出其應有的價值。從港股市場來看,快手的總市值已經跌破2000億大關,股價也長期處于低位。
究其原因,或許在于快手未能拿出與之匹配的增長能力。自2023年實現首次盈利以來,快手的營收和利潤迅速收窄至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盡管利潤增長與費用控制成效顯著,但快手的商業化天花板似乎已觸手可及。無論是電商、廣告還是直播業務,快手的盈利修復之路幾乎都是在復制行業頭部玩家的成熟路徑。
面對這樣的困境,快手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而AI與可靈無疑成為了這一希望所在。然而,隨著競爭對手的紛紛入局,文生視頻賽道的競爭愈發激烈。可靈雖然開局驚艷,但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在短劇領域,可靈或許能夠找到一片舒適區。2分鐘的極限時長使其能夠直接完成短劇從創作到上線再到變現的幾乎整個鏈條。而快手已經收獲了全網最大的微短劇消費群體,這為可靈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跳出舒適區后,可靈在廣告和教育等領域的表現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當網友們認真看完由AI制作的廣告后,紛紛表示內容空洞、缺乏敘事邏輯。這反映出當前消費者對AI生成內容的審美要求已經相當苛刻。同時,專業創作者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他們希望利用AI創作出更高難度、更有表達力的故事片和商業片,但可靈似乎還未能滿足這些需求。
盡管如此,可靈對于AIGC領域而言依然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存在。但從實際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行業內的快速追趕還是公司內部急切的第二增長曲線需求,都使得可靈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上限究竟何在?是僅僅作為一個獵奇驅動下的社交貨幣還是能夠真正顛覆行業的超級產品?這些問題依然懸而未決。
在可靈的未來之路上,市場還會給予多少試錯空間?當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真正成熟并推向市場時,可靈又將如何應對?這一切依然籠罩在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