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邁的晨曦中,簡站在街頭,向我透露了她即將回歸職場的決定。25歲的她,來自云南,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因為資金短缺而中斷旅行,選擇回國找工作、攢錢,再出發。簡在清邁停留的時間格外長,她好奇其他年輕人如何在旅途中維持生計。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生存總是優先于夢想,旅行只是生活的調味品。然而,在數字時代,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數字游民,正在悄然興起。他們跨越國界,以網絡為工具,在全球各地尋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清邁,這座背靠泰國最高峰因他農山的古城,成為了數字游民的聚集地。在這里,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存和自由邏輯。佐伊,一個00后的深圳女孩,是我在清邁數字游民社區遇到的最年輕成員。她大學畢業后就實現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與朋友們在大理、深圳、清邁、巴厘島等地旅行工作。佐伊的職業生涯一開始就踏入了數位游牧生活,這與許多年輕人逃離北上廣深,在東南亞重建生活的目標截然不同。
然而,數字游民的生活并非總是如詩如畫。在清邁,盡管消費較低,但仍有游民因甲方拖欠工資而陷入困境,不得不靠借貸度日。對于大多數數字游民來說,他鄉并非烏托邦,而是對循規蹈矩生活的逃避。他們中有人厭倦了城市的快節奏和物質至上,有人則迷失在咖啡與自由的迷霧中。
俊安,一個年過三十的音樂老師,從大理搬到清邁,從事身心靈工作。他的生活看似自由,實則也面臨著挑戰。他帶領學員在曠野中體驗靈性,但這種體驗并非人人都能負擔得起,每次課程費用高達萬元。俊安的生活事業在清邁物價低廉的環境中逐漸好轉,但并非所有數字游民都能如此幸運。
簡在清邁的日子里,精打細算每一筆開銷,尋找代購機會,詢問賺錢渠道。而阿蓮,一個從國內互聯網大廠裸辭的女孩,通過自學Web 3開發,成功轉型為數字游民。在清邁的泳池旁、落地窗下,游民們埋頭苦干,氛圍緊張而安靜,仿佛回到了大學圖書館的考研自習室。
清邁的數字游民社區中,既有東亞人的深沉與故事感,也有西方人的松弛與自由。法國小哥威廉拿著失業保險金,在新馬泰游蕩;澳大利亞朋克小哥每年工作兩三個月,便騎著摩托環游東南亞;新西蘭姑娘無需擔心養老問題,即便從未工作也能領取養老金。不同文化階層的數字游民在清邁找到了各自的曠野與軌道。
小夏,一個曾經的銀行柜員,選擇成為數字游民后,工作與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從事跨境電商,逐漸脫離初級崗位,接手跨境項目,并兼任遠程工作。金錢與時間的自由讓她在數字游民社區中游蕩,最終卻決定回國工作,追求更高的職業發展。
數字游民社區的主理人紫姀,對社區成員的來去并不在意。她認為社區會自然而然地包容形形色色的人。游戲宅留下了PS5,水煙生意的老艾購進了水煙設備,每晚的水煙局成為社區的固定節目。清邁的本地員工按自己的喜好布置公共空間,處處隱藏著小驚喜。
在清邁的雨季即將結束時,簡離開了這里,但她心中依然懷揣著成為數字游民的夢想。她希望有一天,能夠用足夠的資金支撐自己的漂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