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評價一款車型的好壞,往往是看其最重要的硬核技術和綜合產品力。對于一臺優秀的智能電動汽車而言,雖然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安全、智能、無續航和充電焦慮是繞不過去的,特別是安全。
成都車展期間,極狐汽車舉辦了一場技術日,對外展示了其IMC架構的核心優勢,特別是針對動力電池、車展架構被動安全方面,有諸多亮點可以跟大家分享。
先說明一下,IMC架構是藍谷聯合麥格納一起打造的純電動智能模塊化平臺。極狐阿爾法T,極狐阿爾法S,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都是基于IMC平臺架構。IMC平臺架構最主要的三個特性,智慧、性能和安全。
眾所周知,整車安全又有主被動之分。
特別是被動安全方面,沒有發動機的純電汽車潰縮區空間更大,提升關鍵部位超高強度鋼的使用量,再配合良好的車身結構和底盤設計,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并不比燃油車差。
目前業內的車身框架材料通常有全鋼車身、全鋁車身與鋼鋁混合車身三類,三者在強度、維修經濟性、吸能等方面各有特點。
全鋼車身的優勢是車身架構堅固,方案成熟成本較低。
全鋁車身在輕量化方面優勢顯著,特別是對純電車輛而言,通過減重可以有效提升車輛續航里程。但受材料特性影響,全鋁車身吸能效果好,但碰撞后維修成本過高。
目前也有些車企開始使用上鋼下鋁的混合車身工藝,通過材料的合理應用和分布,下車體采用鋁合金材料,實現輕量化的同是保證碰撞吸能和碰撞力傳遞,上車體采用不同強度的鋼材,實現高強度和碰撞安全性能。
鋼鋁車身減重安全兩不誤
極狐汽車打造的IMC平臺架構,就采用上鋼下鋁的籠式框架車身結構,并在關鍵位置使用超高級別材料,合理分配承壓與吸能的不同職能。
IMC平臺架構上,極狐的工程師針對A、B柱及門檻等位置應用1500MPa的超高強度熱成型鋼,形成籠式框架車身結構,保證碰撞過程中乘員艙的完整性。
在車身側面,極狐運用了門檻分載梁創新概念,采用了鋼門檻與鋁擠出型材結合的設計。在側柱碰后,電池安全距離為3.7,遠高于國標≥0的要求。
此外,在前副車架、前縱梁等位置,極狐加入了碰撞吸能結構設計和新鋁合金材料,也遠超國標要求。
鋼鋁車身的使用,使得極狐阿爾法T車身輕量化系數達到1.78,阿爾法S車身輕量化系數達到1.6,遠超歐洲歷年輕量化系數平均值。
車身安全結構的研發是一方面,對鋼鋁車身而言,制造同樣需要過硬的技術支撐。
由于鋁合金材料與鋼制材料的特性不同,是沒辦法通過傳統的焊接工藝進行連接的。
為此,極狐的藍谷麥格納工廠應用了SPR(自沖鉚接工藝)、FDS(熱熔自攻螺接工藝)和膠接等先進連接工藝相結合,讓材料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固,實現了鋼鋁材料完美連接。
以極狐阿爾法S為例,這款車的車身上應用了1276顆SPR鎖鉚螺釘、430顆FDS流鉆螺釘和超過150米的高強度結構膠。除了提升車身剛度以外,這些先進連接工藝的大量采用也使阿爾法S的整車氣密性達到58SCFM。
值得一提的是,極狐產品的車身扭轉剛度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例如,阿爾法T車身扭轉剛度達到55000Nm/deg,阿爾法S車身扭轉剛度更是達到60000Nm/deg。
電池安全是關鍵先生
作為基于正向開發的純電架構打造的產品,極狐產品的動力電池整體設計融入到車身和底盤設計開發中。
通過26個連接點,動力電池與整車緊密連接在一起,保證了車身整體剛度,也提升了電池安全。
官方信息顯示,在20余種碰撞工況的1000余小時仿真測試及100余輪次的實測驗證中,動力電池均未受到損傷,確保了即使極狐品牌產品在發生碰撞的情況下,電池也不會因碰撞發生變形,進而導致著火,失效等重大問題的出現。
此外,極狐車輛下部大量使用抗腐蝕性能優異鋁合金材料以及6道防腐屏障,可以保證每一輛車都能做到10年無功能失效及銹穿。
通過解析不難發現,基于極狐IMC平臺架構開發的車型,應用了大量先進理念,在車身架構和電池安全防護層面已經做到了業內領先,對新能源汽車而言,安全、智能、無焦慮才是該有的樣子,這些在極狐身上都已初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