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海口一家庭遭遇孩子游戲充值困擾,家長反思陪伴與教育方式
近日,海口市的王女士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微信支付賬戶在短短四個月內,有多筆向游戲公司的付款記錄,總計金額高達7800多元。經過調查,王女士發現這些消費都是她12歲的兒子小育,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手機游戲充值產生的。
原來,今年6月份,小育因畢業考試提前放假,獨自在家的他有了更多空閑時間。他常常趁父母不注意,用媽媽的手機玩游戲,并悄悄充值購買游戲道具和裝備。王女士表示,她曾將微信支付密碼告訴小育,以方便他購買生活用品,卻沒想到他會用來充值游戲。
王女士和丈夫吳先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上高中,小育則處于小升初階段。為了孩子上學方便,他們一家從瓊海來到海口租房伴讀,夫妻倆打工維持家庭開銷。這筆游戲充值費用,相當于他們一個多月的收入。吳先生表示,家庭負擔較重,老家還曾遭遇水災,需要購買物資,現在這筆錢被小育用在了游戲上,讓他們感到非常無奈和痛心。
在發現小育的游戲充值行為后,夫妻倆立即與他進行了溝通。小育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表示充值是因為想提升游戲體驗,變得更強。他告訴記者,自己平常接觸的游戲主要是對戰類,隨著段位的提升,匹配到的對手也越來越強。由于操作不熟練,他常常在游戲中輸掉比賽,因此想通過充值購買更強大的裝備和道具來提升實力。
王女士表示,小育沒有自己的手機,平時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并不多。但隨著他對游戲的癡迷,即使空閑時間很短,他也會向父母提出玩游戲的需求。她認為,孩子沉迷游戲和充值,除了游戲本身的誘惑外,也與家長陪伴的缺失有關。她坦言,自己很少對孩子灌輸掙錢不易的觀念,導致小育對金錢沒有正確的認知。
為了幫助孩子戒掉游戲成癮的不良習慣,王女士一家進行了充分溝通。他們決定多陪伴孩子,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同時,他們也會引導孩子參與其他有益的活動,如騎行、打羽毛球等,以滿足他的快樂需求,而不是將快樂寄托在電子產品上。
針對青少年沉迷電子設備的問題,海南中學心理教師陳玲表示,家長陪伴和引導孩子的“黃金時間”是在孩子6歲之前。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用陪伴與孩子建立起情感“鏈接”,增加孩子的歸屬感。同時,她建議家長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承擔一些家庭責任,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
為了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近日發布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該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設范圍將由應用程序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應用程序分發平臺“三方聯動”,以形成保護合力。同時,新的未成年人模式將修補計時漏洞,統一管理時長,并打造專屬內容池,首次探索分齡推薦標準。
此次指南的發布,無疑為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希望家長和社會各界能夠共同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