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長時間的沉寂后,知名網絡紅人李子柒帶著她的新作重返大眾視野,不僅在國內掀起熱潮,也再次贏得了海外粉絲的狂熱喜愛。她復出的首支關于“漆器”制作的視頻,在海外平臺上發布僅僅10分鐘,就迅速收獲了超過5000條評論。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即便在停更期間,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的粉絲數量不減反增,其YouTube頻道的訂閱量已突破2000萬大關。
在當今國際傳播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李子柒的成功案例無疑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啟示。在國際輿論場上,關于中國的聲音復雜多樣,既有正面的贊譽,也不乏抹黑與攻擊。正如有人所言,中國已經解決了“挨打”和“挨餓”的問題,現在亟待解決的是“挨罵”的問題。構建更為有效的國際傳播體系,內容始終是核心要素。
近年來,多個中國故事在國際上走紅,而這些故事往往并非刻意為之,而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除了李子柒的田園牧歌式視頻,云南野生亞洲象的遷徙直播也吸引了全球目光,展現了中國的自然之美與人文關懷;游戲《黑神話:悟空》更是讓海外玩家在游戲中領略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故事之所以能夠走紅,一方面得益于傳播方式的變革,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跨文化傳播更加注重個人主體性和內容的親和力;另一方面,它們超越了文化隔閡,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
從傳播源頭上看,這些成功的傳播主體并未刻意輸出大道理,而是通過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傳遞著中國的文化精髓。比如,通過記錄“一棵蒜苗的一生”,從種植到收獲再到腌制窖藏,這些看似簡單的故事,實則都在無聲地講述著中國文化。李子柒通過制作燈罩、釀制醬油、縫制漢服等日常活動,將中國的傳統技藝和審美意趣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種細膩而真實的表達方式,遠比空洞的口號更具感染力。
在塑造國家形象的過程中,自我形象塑造和他者形象塑造是兩種主要方式。傳播學理論認為,受眾更傾向于接受與自身身份相近的傳播者的觀點。這一理論在“歪果仁研究會”和“China Travel”等海外走紅的賬號中得到了驗證。這些賬號通過外國人的視角來體驗和解釋中國人的生活,使得海外受眾在聽取“自己人”講述中國故事時,能夠更加順暢地理解和接受。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通過“他者”之口傳遍世界時,中國的海外形象也將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然而,任何軟實力的塑造都離不開硬實力的支撐。無論是李子柒的視頻還是外國游客的見聞,之所以能夠吸引海外受眾的眼球,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就。通過更加故事化、情感化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讓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今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