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公眾號(ID:U_quan),作者:仵靜文 設計:浩南,授權轉載發布。
這幾周,我頻繁在各個社交平臺上,刷到“社交牛逼癥”這個詞。
尤其是最近幾天,幾乎到了 B站首頁打開就能看到的地步:
《首 頁 通 知 書》
昨天,這個詞和它的衍生梗,居然同時上了微博熱搜和 B 站熱搜:
在抖音更離譜,相關話題累計已經有21億+ 的播放量,堪稱頂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個「社交牛逼癥」到底是個啥?
01
血洗 B站的「社交牛逼癥」,
是什么意思?
“社交牛逼癥”這個詞,源自一位古早網紅@明星雙喜哥 (人稱 B哥,原名焦雙喜)的內容。
這位網紅有多古早呢?他和芙蓉姐姐、鳳姐等人是同期選手 ——
早在2006年,他就因為在網上發表原創惡搞短片走紅,代表作品有《B哥的一天》、《人在江湖》等。
B 哥早期作品
另外,對于他的學歷,百度百科是這樣描述的:
2005年畢業于海淀衛生學院護理學精神病專業,中等專業學歷。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初代網紅們紛紛過氣,他也不例外。
現在,他還以@明星雙喜哥 的 ID 活躍在互聯網上,拍一些段子,視頻內容一般是他神色自若地在公開場合,做一些非常尷尬的事情:
如果大家想感受一下有多尷尬,可以點擊下面的視頻感受一下(記得帶耳機防止社死):
B 站 up 主@雪糕愛吃年糕
而「社交牛逼癥」這個詞,到底是誰先原創的,已經不可考;
但,據我觀察,應該是網友搬運他的視頻后,根據他視頻里人物的主要化名“馬牛逼”“張牛逼”,自行演繹出來的。
現在,在各大社交平臺搜索“社交牛逼癥”,跳出來最多的還是關于@明星雙喜哥 的二創視頻作品。
如果說,到這一步,這個詞多少還帶著一些“網紅為流量博眼球”的意思;
后來,隨著網友的不斷“二創”,這個詞漸漸脫離了嘩眾取寵,成為了“社交恐懼癥”的反義詞,被賦予新的含義:
指人在社交場合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算是非常尷尬的事情也可以。
典型的“患者”,有什么都敢直說的外國女歌手 Cardi B:
還有,在采訪時表現得格外活躍的撒貝寧:
更「出格」一點的,去海底撈的時候,和海底撈店員比客氣的網友:
甚至,哈利波特也可以有「社交牛逼癥」(剪輯版):
網友還總結了「社交牛逼癥」的6大“經典動作”:
當眾拍視頻、隨時和路人嘮嗑、當眾表白/求婚、和不熟的人唱 K、對著奶茶店員唱歌、迅速融入新集體……
隨著它的熱度逐漸攀升,該詞也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梗外梗」。
比如“人類社交天花板”、“如何才能擁有社交牛逼癥”,等等:
昨天出現在 B站熱搜的「社交不牛逼癥」,也是一個衍生梗,用來形容“既不十分社恐,但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在公開場合行動”的“正常人”。
02
「社交牛逼癥」的走紅,
沒那么簡單
講真,這次的社交牛逼癥能爆火、被廣泛傳播,真的不僅僅是個巧合。
1)直白、有記憶點,適合做“?!?/strong>
不管讓這個詞走紅的@明星雙喜哥 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他確實無意中參與創造了一個相當利于傳播的詞。
這個詞“抓人眼球”的原因,就在于使用了大家比較熟悉的語言范式「社交 xx 癥」,加上了「牛逼」這么一個直白到略顯粗俗的形容詞;
最后的效果不僅讓人很有點擊欲,而且還能保證大部分人能迅速 get 到這個詞的意思。
其實,如果按照表意的準確性來說,「社交牛逼癥」應該叫做「社交積極癥」才對。
但是,“積極癥”這個詞,顯然沒有“牛逼癥”那么有反差笑點,不易引起網友的大范圍傳播。
2)含義能引起共鳴
如果你在社交平臺上搜索一下“社交牛逼癥”,你會發現,里面的很多聲量,都來自于社恐用戶。
尤其是在豆瓣、B站,很多人在真情實感提問,如何擁有這種特質:
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逐漸豐沛,網友們(尤其是年輕人)開始越來越關注“精神健康”;
其中受眾最廣、聲量最高的,就是關于「社交壓力」的議題。
畢竟,社交是絕大部分人都沒辦法避開的事情,相關內容只要有一定普適性,就很容易容易引發全網共鳴。
社交壓力被廣泛關注的第一波,應該是「社交恐懼癥」這一神經疾病的“出圈”。
現在,這個原本屬于嚴肅病癥的詞,已經被社會廣泛化用,人人都可以用“社恐”這個詞,來表示自己在社交中感到的不適、退縮心理。
第二波聲量,來自于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
小組里的各種在社交場合出丑的尷尬事跡,讓人非常容易感同身受,因此迅速被搬運、傳播。
可以說,和「社交壓力」有關的東西,本身就更容易引發廣泛關注。
而這次的「社交牛逼癥」,顯然是因為內容的特殊性,搭上了這個話題的“快車”。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它剛好給“社恐”“社死”,提供了一個積極地“解決方案”——牛逼起來!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本質上來說,大家喜歡這個梗,也是因為太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擁有「更強的社交能力」罷了。
3)有解構空間,賦予延伸意義
除了梗的用詞要有記憶點、有爆點,以及含義要能引發共鳴之外,想成為一個「爆?!梗旧磉€一定要有再次發揮的空間。
這樣,才能引發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梗進行二創,相當于做好“冷啟動”,提高聲量。
比如,“社交牛逼癥”這個詞,一開始可能只是用來指@明星雙喜哥 的個人行為;
但是,因為它非常適合帶入一些「出格」、尷尬的行為,甚至還能表達“天不怕地不怕”的氣質,所以很快就被應用到各種生活場景中,聲量暴漲。
隨著它的聲量積攢到一定程度,“社交牛逼癥”就成為了一個社交貨幣,很多網友會因為「從眾心理」,而開始玩梗。
03
結語
在收集素材的時候,我發現,很多網友(尤其是知乎上)對「社交牛逼癥」這個詞,懷有極大地惡意:
在我看來,面對一個不算惡俗之極、沒有觸碰任何法律道德底線的“?!保覀兇罂梢恍α酥?。
如果把問題扯到“社會風氣”“獨立思考能力”上,可能反而曲解了大家熱愛它的本意——
畢竟,玩梗的大部分人,也許只是想通過它,來讓鼓勵自己更自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