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當下高校,綜合測評(綜測)成績已成為評優評先、獎助學金乃至保研資格的重要依據。為提升綜測分數,不少學生熱衷于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機構借此機會,舉辦低門檻、高獲獎率的“水賽”,吸引學生付費參賽。
某高校大三學生張同通過一款App參加了所謂的“國際競賽”,輕松獲得三等獎證書,并成功實現綜測加分。這一現象并非個例,許多學生為追求綜測分數,不惜花費金錢參加此類競賽。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大學生學科競賽異化現象普遍,部分賽事組織隨意,獎項泛濫,甚至存在不規范派發現象。她認為,這會導致學生浮躁、短視,嚴重者或涉嫌違法違規。
記者在某App上發現,同一主辦單位舉辦了多個方向不相關的“高大上”國際比賽,且宣稱獲獎率高達75%以上。有業內人士透露,這類競賽實則為突擊獲得綜測加分的學生量身定制。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葛友山表示,山寨賽事的主辦方可能需要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他呼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及競賽主辦方等合力規范學科競賽,促使學生理性參與。

為規范大學生競賽活動,教育部已發布《2023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分析報告》,將84項賽事列入競賽清單。受訪專家認為,應明確競賽的權威性和認可度,評估競賽的專業性和難度,警惕虛假宣傳和過度承諾。
葛友山建議,監管部門應實行“黑白名單”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并公布競賽名單,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同時,應建立暢通的投訴舉報渠道,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共同維護公平公正的競賽環境。

樊秀娣認為,對于在競賽活動中發生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學生、指導教師及所在學校,管理部門應考慮對相關責任人及其單位留下不守誠信記錄或在資源分配時區別對待。她強調,只有比拼真才實學的學科競賽,才能體現知識和技能的價值。

隨著綜測成績在學業評價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相關部門須加強對競賽的監督,嚴控競賽質量;競賽主辦方應確保競賽內容的專業性、挑戰性、公正性和權威性;高校則應加強對學生學術誠信的教育,引導學生理性參與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