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當下高校,綜合測評成績已成為衡量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標尺,尤其在保研資格的評選中占據核心地位。為了在這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少學生選擇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以獲取加分。然而,一種名為“水賽”的現象悄然興起,給這一評價體系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機構瞄準了這一“商機”,推出了一系列低門檻、高獲獎率的競賽。學生只需支付幾十元的報名費,提交簡單的作品,甚至無需經過嚴格的審核,即可輕松獲獎。這些競賽的組織隨意,獎項泛濫,含金量極低,卻仍被不少學生視為提升綜測分數的“捷徑”。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水賽”的泛濫不僅損害了競賽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平性,還可能導致學生浮躁、短視和急功近利。她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對競賽的監督,嚴控競賽質量,確保競賽內容的專業性、挑戰性和權威性。
某高校在讀大學生李林曾參加過一場“水賽”,他描述道,從報名到考試結束,整個過程都缺乏相應的規則要求??荚囶}目簡單至極,監考也形同虛設??荚嚱Y束后,他很快就收到了獲獎證書,但這份證書對于他來說,除了綜測加分外,并無任何實際意義。
除了“水賽”外,還有一些機構搞起了模仿秀,舉辦的賽事與正規比賽僅一字之差,極易讓人混淆。這些山寨賽事不僅誤導了學生,還可能涉嫌違法違規。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葛友山表示,山寨賽事的主辦方可能需要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為了綜測加分,一些學生甚至開始購買著作權、專利權等。記者注意到,在購物、社交軟件中,有不少廣告宣稱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獲取這些權利。然而,這些所謂的“捷徑”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教育部已發布相關通知和報告,規范大學生競賽活動,并將84項賽事列入競賽清單。受訪專家認為,要有效規范學科競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競賽主辦方等各方合力,共同促使學科競賽回歸“育人”的根本。
樊秀娣建議,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細則,力保競賽活動規范化、科學化、常態化,并加大執法力度,對競賽中的違法違規問題嚴懲不貸。同時,高校也應加強對學生學術誠信的教育,引導學生理性參與競賽,避免盲目追求獎項數量而忽視競賽的實際教育意義。
葛友山則提出,需要從法律層面建立更加完善的規制體系來阻止“水賽”現象的發生,并通過合理的法律解釋增強對山寨賽事的懲罰力度。他建議監管部門實行“黑白名單”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并公布競賽的“白名單”與“黑名單”,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
對于在競賽活動中發生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學生、指導教師以及所在學校,樊秀娣認為,管理部門應考慮對相關責任人及其單位留下不守誠信記錄或在資源分配時區別對待,以此來消除或遏制不當得利帶來的負面示范效應。
只有比拼真才實學的學科競賽,才能體現知識和技能的價值,發揮學科競賽應有的教育功能。各方應共同努力,維護公平公正的競賽環境,引導學生有序參與正規競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