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手機行業在電池容量上的競爭愈發激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款厚度僅為8.5毫米、屏幕尺寸達到6.78英寸的手機,如今竟能搭載高達7000mAh的電池。這一突破性的設計源自真我品牌與寧德新能源的聯合首發——7000mAh泰坦電池。
這一數字刷新了許多人對手機電池容量的認知,即便是目前最新的兩款小尺寸平板電腦,如iPad mini 7和聯想拯救者Y700,其電池容量也未能達到7000mAh。可以說,手機的電池容量已經超越了平板電腦的水平。
真我Neo7所搭載的7000mAh泰坦電池,得益于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技術的應用。今年以來,采用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的智能手機越來越多,從中端機型逐漸普及到旗艦機型。例如,真我家的“老大哥”真我GT 7 Pro,同樣配備了一塊6500mAh的泰坦電池。然而,在這場手機電池“軍備競賽”中,真我并不孤單:
一加13配備了6000mAh的冰川電池,iQOO 13搭載了6150mAh的藍海電池,vivo X200系列的三款機型則分別配備了5800mAh、6000mAh和5700mAh的藍海電池,小米15和15 Pro則分別配備了5400mAh和6100mAh的金沙江電池,REDMI K80和K80 Pro則分別搭載了6550mAh和6000mAh的金沙江電池。
整個手機行業的旗艦機型電池容量都在大幅提升,甚至突破了過去的極限值。例如,小米15在6.3英寸的屏幕上配備了5400mAh的電池,比前代增加了790mAh;同樣屏幕尺寸的vivo X200 Pro mini,更是塞下了一塊5700mAh的大電池。
電池技術的升級,尤其是硅碳負極電池的崛起,成為大電池在手機圈盛行的技術基石。傳統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大多采用石墨,其理論比容量已接近上限。而硅的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約為石墨的10倍以上,為智能手機電池提供了容量翻倍的可能性。然而,硅在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率高達300%,導致電池結構不穩定和壽命縮短。為此,研究人員通過納米化處理、碳包覆以及硅氧化物復合等方法,形成了更加穩定的硅碳負極材料。
在保證安全穩定的前提下,提高硅含量成為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關鍵。真我GT 7 Pro搭載的6500mAh泰坦電池,采用新一代硅碳負極技術,將硅含量提升到10%,能量密度相比普通石墨提升7%。而小米14 Ultra在今年年初采用的最新一代硅碳負極,最高硅含量才剛剛突破到6%。
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也是推動手機電池容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隨著手機屏幕分辨率的提高、5G和高刷技術的普及,智能手機的能耗居高不下。頻繁的低電量提醒和對充電器的依賴,使得用戶更傾向于選擇大電池容量的機型。同時,隨著端側AI技術的發展,未來對手機續航能力的要求還將進一步提高。
廠商們顯然捕捉到了這些變化,并迅速調整了產品策略。真我、一加、小米等品牌紛紛在新品中加入超大容量電池的宣傳點,并以此作為與友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盡管硅碳負極電池在快充性能上存在一定劣勢,但用戶更在意續航表現,而非充電速度。因此,大電池優先幾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盡管電池容量提升受到物理空間和重量的制約,但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仍然可以期待旗艦機型全面普及最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將主流水準提升到7000mAh甚至更高。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手機電池會無限制地“卷”下去,超大容量電池的邊際收益或許會遞減。但無論如何,硅碳負極電池為智能手機行業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未來的贏家將是那些既能保持技術領先,又能敏銳捕捉用戶需求變化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