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領域迎來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顯微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正逐步改變著醫學的微觀世界。傳統手術機器人,如達芬奇系統,已經在復雜外科手術中展現了其卓越的能力,尤其是在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多個領域。然而,在更為精細的人體組織中,如血管、淋巴管和神經,這些機器人的應用卻顯得力不從心。顯微手術機器人的誕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2024年,意大利MMI公司的Symani顯微手術機器人憑借其突破性的技術,成功登上了《時代》雜志的“最佳發明產品榜單”。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Symani的劃時代意義,也標志著顯微手術機器人技術的崛起。顯微手術機器人通過顯微或超顯微鏡放大手術部位,利用傳感設備精確縮小醫生的手部動作,并有效濾除人手震顫,實現了對微小部位的精細操作。
顯微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熱度不斷攀升,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關注。MMI在2024年成功完成了1.1億美元的C輪融資,加速其產品的商業化進程。而在國內,昂泰微精、馥逸醫療、微眸醫療、迪視醫療等公司也相繼獲得了大額融資,淡馬錫、紅杉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紛紛押注這一領域。索尼、蔡司等跨國巨頭也加入了布局顯微手術機器人的行列。
顯微手術機器人的研發正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進行。MMI的Symani在獲得CE認證后,于2024年又在美國獲得了FDA批準上市,并進入了亞太市場。同時,國內外其他公司也在積極投入研發,取得了顯著進展。索尼在2024年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上展出了其研發的顯微手術機器人原型機,配備了高分辨率的微型顯示器,為顯微外科手術提供了更優質的視覺支持。
在國內,昂泰微精、迪視醫療等公司也在顯微手術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昂泰微精的顯微手術機器人已經進入了動物實驗階段,而迪視醫療的顯微手術機器人則已經獲得了注冊檢驗報告,并完成了動物實驗,正在準備人體臨床試驗。這些進展表明,中國的顯微手術機器人技術正在迅速崛起。
顯微手術機器人的最大突破在于運動縮放和震顫濾除。通過機械臂手術器械尖端的縮小比例復制,醫生能夠實現對極微小部位的手術操作。例如,索尼的顯微手術機器人可以將醫生在控制臺上的手部動作以大約1/2到1/10的縮小比例復制,從而實現對微小部位的精確操作。這種技術使得醫生能夠穩定夾持比頭發絲還細的縫線,縫合1mm以下的血管、淋巴管或神經。
顯微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設計也充分考慮了手術的靈活性和舒適度。例如,迪視醫療研發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擁有近20個自由度,可以輔助醫生完成高難度、超顯微精細靈巧操作。而深度醫療的顯微手術機器人則具有雙臂16自由度運動機械臂,能夠在手術中進行精準控制。這些設計使得顯微手術機器人在整形外科、耳鼻喉、神經外科、血管外科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除了通用型顯微手術機器人外,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也是一大主流研發方向。眼球結構復雜,對手術的精度和操作穩定性要求極高。傳統的人手操作在穩定性和精度上存在限制,這使得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迪視醫療、微眸醫療等公司正在積極研發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旨在提高眼科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
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在視網膜下注射、膜剝離等操作中展現了其卓越的能力。例如,迪視醫療的“迪視微鋒”眼科手術機器人已經啟動了多中心注冊臨床試驗,并在首批入組病例的手術中成功完成了視網膜下精準注藥輔助網膜下積血清除。這一成果為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全球顯微手術機器人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國內企業幾乎與全球進度處于同一起跑線。盡管MMI的Symani已經開啟了全球商業化進程,但國內產品也在加速研發,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上市。從適應癥與功能來看,國內產品并不遜色于國外產品,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提升。這一背景為當前入局的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誰將成為顯微手術界的“達芬奇”,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