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開菠蘿財經(ID:kaiboluocaijing),作者:蘇琦,授權轉載發布。
在這個“社恐”成年輕人標配的時代,最近有一群患上“社交牛逼癥”的人,出沒在各大社交平臺。
作為“社交恐懼癥”的反義詞,“社交牛逼癥”是指在社交方面沒有壓力、放飛自我、游刃有余。它的火爆,源于古早網紅“焦雙喜”,人稱“雙喜哥”。他這些年貢獻的社交牛逼場面不要太多,在地鐵上大聲教育放屁的人,在知名大學門口穿外星人衣服跳舞等。
社交牛逼癥定義
在一位網友將其視頻風格總結為“社交牛逼癥”后,雙喜哥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不但雙喜哥借此“復活”,創作者跟風用它吸粉,明星和品牌也“撈”到了好處。
一時間,人人都想“患”上“社交牛逼癥”。但隨著它成為一種“流量”貨幣,圍觀者的思考也在變得深入。
最初的“社交牛逼癥”,更多是“社死而不自知”的代名詞,比如和海底撈服務員比誰更熱情,吃面時大聲叫喊“媽媽的味道”等,尷尬的是路人,自己卻假裝感覺不到。
隨著討論的深入,有人開始咂摸出了不同的味道。一些人在四下無人的深夜打開手機,看著馬牛逼(雙喜哥視頻主人公名字)大喊“我很牛逼”發泄情緒,睡醒了再小心翼翼當回社恐。一些人真誠在網絡上求助“如何才能社交牛逼”,后被網友點醒,看看“帶你逛街的媽和教你釣魚的爸,這些才是真正的社交牛逼”。
今年上半年,有數據顯示,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聯合對4000多名18-35歲年輕人進行調研,發現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癥。其中,有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社交困境,成了當下不少年輕人面臨的難題,但這或許也是“社交牛逼癥”火爆的土壤。
古早網紅“雙喜哥”再就業,
掀起“社交牛逼”狂歡
“社交牛逼癥”這個詞的爆紅,始于“古早”網紅焦雙喜。
這位網紅有多古早呢?他是和芙蓉姐姐、鳳姐同時代的網紅,早在2006年就在酷6等網絡平臺發表惡搞短片,代表作品有《B哥的一天》《人在江湖》等,風格以惡搞、重口味為主,比如“用洗衣粉在馬桶里洗頭”“在馬桶里吃東西”等。
但是不巧,焦雙喜和所有初代網紅一樣,紅過一陣,很快就過氣了。2011年,他參加《非你莫屬》節目,現場遭到主持人張紹剛和BOSS團的非議,迅速離場。后來陸續在一些節目上露過臉,但都沒有再被關注到。他的日常是“游走”在幾大直播平臺,2019年9月被快手封禁,至今沒有再開播。
2020年1月,他以“明星雙喜哥”的ID在抖音發布視頻,復制曾經的套路,在地鐵、餐館等人流量大的場合神色自若地做出一些“社死行為”,引發了一些關注,一些老粉稱“雙喜哥又抖起來了”。但彼時的他,只能算是在抖音小范圍“翻紅”。
據知乎用戶“大元帥在聯合星”考證,“社交牛逼癥”一詞最早出現在,B站UP主銀杏化發布的一條“雙喜哥支持鴻星爾克”的視頻評論區,時間是2021年7月26日。
圖源 / 知乎用戶@大元帥在聯合星
這個詞很切合雙喜哥在公共場合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沒有社交包袱、放飛自我的行為和狀態,且由于雙喜哥經常在視頻里自稱叫“馬牛逼”,“社交牛逼癥”就和雙喜哥掛上了鉤,并逐漸流傳開來。
一時間,雙喜哥此前的“社交牛逼癥”相關視頻被剪輯成各種集錦在B站瘋傳,比如大聲對在公交車上放屁的人說:“你別在車里放屁,你嘣著我沒事,你要把一車人蹦出去怎么辦呀”;在店里吃包子時大喊:“太好吃啦,是媽媽的味道”。如今,在各大社交平臺搜索“社交牛逼癥”,觀看和點贊量最多的,還是關于雙喜哥的剪輯視頻作品。
B站上,“社交牛逼癥”相關視頻已成“頂流”
現在已經分不清是馬牛逼帶火了“社交牛逼癥”,還是“社交牛逼癥”讓馬牛逼翻紅了,總之,這個梗是真的火了,短時間內輪番登上微博和B站的熱搜、熱榜。雙喜哥本人的抖音號評論區也被前來打卡的“玩梗網友”淹沒。
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被網友加了“YYDS”稱號
對于雙喜哥和“社交牛逼癥”的走紅,傳播學博士蘇櫻認為,從最初雙喜哥走紅的視頻來看,浮夸的演技、獵奇的內容與當眾“獻丑”的勇氣,都滿足了用戶的獵奇和審丑的需求。“圖一樂兒,畢竟這些場景和畫面在生活中很少見到,滿足了用戶第一時刻的‘啊哈’心理”。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竇東徽則認為,也可能與幽默形成的“緊張—放松”理論有關。幽默笑話往往先造成一種緊張感,然后再通過特定方式化解,便會在過程中產生放松愉悅的感受。
他舉例,這類“社交牛逼癥”的視頻也有類似的效果:主人公做出種種傳統意義上的“社死”行為,令觀看者本能感覺緊張,但事實是行為后果并不嚴重(比如主人公自己絲毫不感到尷尬、周圍人也沒有激憤的反應),這種緊張便消解了,反而產生了一種愉悅感。
“社交牛逼癥”,
是怎么一步步走紅的?
面對“社交牛逼癥”的爆火,不少人好奇,這么尷尬的視頻,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流量密碼的?
其實,據開菠蘿財經梳理發現,“社交牛逼癥”從雙喜哥一個人的流量勝利,變為全社交平臺的內容狂歡,經歷了一個“持續漲潮”的過程。
首先是“發起人”雙喜哥,他一改過去的重口味風格,以更適合短視頻的新風格示人,積累粉絲,為“社交牛逼癥”的火爆夯實地基。
“其實和過去一味低俗惡搞的風格相比,雙喜哥的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有點意思和有點大病,僅僅是一念之差,尺度很重要。”短視頻平臺運營阿海告訴開菠蘿財經,雙喜哥早期是惡搞風格,剛去抖音時,拍了部分炫富視頻,比如秀勞斯萊斯、秀奔馳、手機掉河里的視頻,并沒有掀起多大水花。
真正讓他翻紅的是那些在公開場合的“囂張舉動”,比如在知名大學門口穿外星人的衣服跳舞等,這些舉動看上去更無害、更搞笑,更適合如今的短視頻平臺規則。
同時,身為初代網紅積累下來的認知度和老梗,也在為他的“出圈”蓄力。一位玩梗愛好者告訴開菠蘿財經,“雙喜哥”有很多大眾能記住的梗,經典臺詞有“媽媽的味道”,經典道具有馬桶和現在超過常規體積的巨大道具,就連他的京腔和那一身吹牛的勁兒,早年都曾經被無數上網沖浪的小男孩們模仿過。
雙喜哥的夸張道具
其次是雙喜哥等到了一個引爆點,“社交牛逼癥”成了他翻紅的導火索,而他過往的“社交牛逼癥”視頻也為全網模仿提供了樣本。
阿海稱,“社交牛逼癥”這五個字就像一個大“籮筐”,給了創作者充分的創作和娛樂空間。阿海稱,一些看似尷尬出格的行為,只要是在生活場景中拍攝,表現出“牛逼、自信”的外向性格,就能放進這個“籮筐”里進行傳播。
典型跟風博主之一便是抖音賬號“宇宙最強心理素質安峰”。該博主在馬路、公交車、餐廳等公開場合,做出各種看似自信的“社死行為”,發布的視頻多帶有“5天超越社交恐懼癥”等話題。原本觀看量只有幾百,隨著“社交牛逼癥”出圈,該博主今年7月之后的視頻觀看量達數萬甚至數十萬。
一批又一批剪輯雙喜哥視頻和模仿雙喜哥的賬號涌現,“自信的味道”“沒有社交恐懼就是爽”等衍生梗高度擴散,拼湊成了“社交牛逼癥”的刷屏場面。截至目前,“社交牛逼癥”話題在抖音已達13.22億次播放,衍生話題“人類社交天花板”達9.2億次播放。
在小紅書上,則是以親人為主角的“社交牛逼癥”相關視頻也在增多,不少用戶驚呼,“才發現我們家真正有社交牛逼癥的人是我姥姥”“小區方圓5公里就沒有我媽不認識的人”“明明長輩才是人類社交的天花板”。“因為鄰里嘮嗑、陌生人搭話,本身就是父輩那個年代‘熟人圈子’的正常溝通方式。”蘇櫻稱。
為這個話題添磚加瓦的還有明星粉絲和品牌,都在用“社交牛逼癥”為自家愛豆或為店鋪打call。
有粉絲發布“社交牛逼癥代表人物合集”,將明星在綜藝中的表現進行剪輯。目前熱度最高的要數演員胡先煦,他小時候在班級里自我介紹的視頻廣為流傳,被粉絲稱為“真人版劉星”“打小就社交牛逼”。
蹭熱度的代表品牌如蜜雪冰城,選擇和參與“社交牛逼癥”話題的達人進行探店等商業合作。
安峰成為抖音美食推薦官
“社交媒體的熱梗傳播與流量驅動,使得流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為了獲得流量,帶話題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就形成了病毒式傳播。”蘇櫻稱。
圖源 / B站用戶逐漸對“社交牛逼癥”上頭
隨著傳播量的積累,“社交牛逼癥”成了一種“流量”貨幣,用戶用它評論,創作者用它吸粉,雙喜哥借此“復活”,明星和品牌也“撈”到了好處。社交平臺上對“社交牛逼癥”的主流評價,也從一開始的滿屏尷尬,變為后來的“暗自上頭”。
看完“社交牛逼癥”,
還是擺脫不了“社恐”
往往在一個熱梗面前,有人好奇、有人嘲諷、有人看熱鬧,但“社交牛逼癥”不一樣,它同時擊中了“社交牛逼癥”和“社交恐懼癥”兩類人群,進一步引發后一類人群的新情緒——羨慕。
B站上,不少用戶在相關視頻評論區表達了“羨慕”情緒。有“社恐”明確表示自己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不自在,因此即使不喜歡雙喜哥的行為,也羨慕他身上的沖勁和表現能力。“屬實牛逼,但我這種社恐一輩子都不可能這樣”。
知乎上,也不乏“社恐/內向的人如何練成社交牛逼癥”等話題。豆瓣小組里有很多人提問,“為什么小時候社交牛逼癥長大就變社恐”“為什么會有陌生人社交牛逼癥和熟人社交障礙”,評論一片“我也是”的聲音。
圖源 / 豆瓣用戶
一位社會心理學學者告訴開菠蘿財經,大眾口中的社恐大概就是不敢主動和人接觸、害怕被拒絕、不熟悉社交潛規則、對別人的主動不確定其目的而感到威脅等,“社交牛逼癥”的流行,反映的是大眾想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獲取人際方面的知識,爭取更多機會或獲得更多資源。
竇東徽也有相同觀點,他認為前幾年“社恐”的說法之所以非常流行,是因為一部分較為內向或不善交際的年輕人因為工作或生活的需要、某些流行觀念暗示(比如成年人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以獲得資源等)以及社交媒體的流行,不得已以“被迫營業”的狀態參與社交,導致心理的不適或損耗。
這些人在無法回避社交的情況下,渴望自己能以自然、大方、得體的狀態獲得愉悅的社交體驗,尤其是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初期,希望擁有能夠大膽“破冰”甚至“自來熟”的社交技巧和勇氣。
這時,觀看“社交牛逼癥”的視頻,是一種“替代強化”。“觀摩這些人的行為及周圍人的反應,仿佛是別人替自己做了這些,可以代入自己體驗心理和情緒變化,同時又不必真正承受這類場景帶來的現實壓力及后果,以很低的心理成本體驗出格行為的‘快感’。”竇東徽稱。
用戶評論,借此類視頻“發泄”
但竇東徽也指出,“社交牛逼癥”這類視頻,大多還是以吸引眼球、流量并變現為目的,并不能幫助人克服“社交恐懼”。唐突的、不合時宜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是不被接受的,盲目效仿反而會增加社交的心理成本甚至導致不良的人際后果。
有知乎用戶建議,真正的社交牛逼不是馬牛逼的牛逼,當你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可能就會“患”上“社交牛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