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互聯網行業的浪潮中,降本增效已成為各大廠商的共同課題。而在這場戰役中,meta公司正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即鋪設橫跨全球的海底通訊光纜,來尋找新的突破口。
據最新消息,meta正計劃建設一條以美國東海岸為起點,途徑南非、印度孟買、澳大利亞,最終到達美國西海岸的海底光纜。這一光纜路線將在地圖上呈現出獨特的“W”形狀,標志著meta在降本增效道路上的又一次大膽嘗試。
meta并非首次涉足海底光纜項目。早在2017年,meta便與微軟、Telxius聯手在大西洋鋪設了一條長達6600公里的海底光纜。而谷歌更是此領域的先行者,自2010年起已投資了14條海底光纜,總長超過10萬公里,總投資額超過300億美元。
這些科技巨頭之所以熱衷于海底光纜建設,是因為它們需要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meta的Facebook、Instagram等產品,正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不間斷的服務,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大流量、低延遲的帶寬。海底光纜作為目前洲際通信的主要渠道,自然成為了這些公司的首選。
不僅如此,這些互聯網巨頭還面臨著電信運營商的高額收費壓力。為了降低帶寬成本,谷歌曾在美國互聯網行業泡沫期間低價購買了大量“暗光纖”,并與其他網絡業務提供商簽署了帶寬交換協議,從而近乎零成本地獲得了帶寬。這一成功案例激發了meta等公司積極投身寬帶網絡建設的熱情。
相比之下,衛星通信網絡雖然具有全球覆蓋的廣度,但在性能上卻遠遠不及海底光纜。衛星通信的信息封包來回時間更長,帶寬提供能力和通信質量也相對較差。即便是SpaceX的第二代星鏈,也無法與海底光纜相媲美。因此,meta選擇海底光纜作為跨大洋洲際通信的首選方案。
meta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在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籌碼。在全球消耗大量固定寬帶和移動通信流量的情況下,建設屬于自己的網絡基礎設施,將有效降低被電信運營商收取高額費用的風險。對于meta來說,用400億美元換一個獨享的高速帶寬,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