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商平臺上的“先用后付”功能逐漸興起,以其“0元下單”、“0元試用”等字眼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然而,這一看似便捷的購物方式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風險。央媒對此問題的曝光,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先用后付”功能,顧名思義,即消費者可先使用商品后付款。然而,許多消費者在不了解該功能的情況下,被平臺默認開通,導致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支付責任。一些消費者甚至反映,即使他們未主動選擇該功能,賬戶也被自動激活。
江西撫州的吳先生和黑龍江哈爾濱的王先生就曾因此功能而困惑。他們未付款卻收到了快遞,后來才發現是無意中開啟了“先用后付”。更令消費者頭疼的是,該功能在購物界面上并未明確提示,且關閉入口難以尋找。一些消費者即使嘗試關閉,也可能因訂單未完成支付而無法成功。
老年群體在這一問題中尤為脆弱。由于對手機操作不熟悉,他們更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發“先用后付”選項,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負擔。例如,75歲的文奶奶就曾因該功能而收到未印象購買的快遞。
“先用后付”模式還常常與“免密支付”功能相結合,導致消費者在未確認支付的情況下,訂單便自動進入發貨狀態。這一流程看似簡化了支付步驟,實則讓消費者在不知情中承擔了支付責任。等到貨物送到手中,消費者才意識到自己已被扣款,而退貨和退款過程通常十分繁瑣。
針對這一問題,江蘇消保委明確指出,平臺應尊重用戶的選擇權,明確告知消費者所有條款和功能,而非通過隱蔽手段誘導消費者開通“先用后付”模式。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了解電商平臺的支付規則和購物流程,特別是在看到“0元下單”、“0元試用”等字眼時,要仔細確認是否涉及“先用后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