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行業中,有一個看似不起眼卻無處不在的領域——檢測行業,正悄然成長為全球市場的巨擘。據QY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檢測市場規模已接近1130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30年將攀升至2140.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穩定在4%~6%。這一市場潛力,甚至超越了全球冰箱市場的兩倍規模,成為名副其實的“隱形富豪”。
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瑞士SGS、法國BV、Intertek和Eurofins四大國際檢測機構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業務覆蓋和強大的技術實力,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SGS作為行業領頭羊,2023年實現了523.23億元人民幣的營業收入,利潤率接近15%,彰顯出檢測行業的盈利能力。
檢測行業之所以能成為悶聲發財的典范,關鍵在于其剛需性和高利潤率。從食品安全到電子產品,從建筑材料到環保監測,檢測已成為確保產品安全、滿足法規要求和市場信任的關鍵環節。以電動汽車為例,其檢測項目涵蓋電池系統、電驅動系統、整車安全性能等多個領域,每一項檢測都是對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嚴格把關。
然而,在這個看似光鮮的市場背后,中國檢測機構卻面臨著諸多挑戰。盡管我國檢測機構數量眾多,但整體規模偏小、服務半徑有限、國際化程度低、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國際頂尖檢測機構憑借其全球網絡、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了較大份額。
為了打破這一局面,中國檢測機構正積極尋求突破。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改制、重組并購等方式,實現規模化、集團化發展;另一方面,鼓勵檢測與認證結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檢測業務向綜合服務轉型。同時,借助“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框架,中國檢測業務也開始走向海外市場。
在標準方面,中國已建立了自己的CMA認證體系,并與國際ISO/IEC標準接軌,完成了檢測體系的“國產化”。去年11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全球首個直播營銷國際標準,便是由中國主導研制完成,這標志著中國在國際檢測標準制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要真正在全球檢測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檢測機構還需依托中國制造的迭代升級。隨著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不斷突破,中國開始掌握這些新產業新領域的技術標準和制造體系。以特高壓技術為例,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裝備制造能力并將其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制定的國際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特高壓變電站
這些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技術的全球應用,還增強了中國在國際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未來,隨著中國制造整體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更多國際標準的制定,中國檢測機構有望在全球市場中獲得更多話語權,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