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雙十一”與“雙十二”等購物節已成為消費者狂歡的日子。然而,電商平臺推出的“僅退款”政策,在簡化售后流程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這項原本旨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措施,如今卻成了部分消費者惡意“薅羊毛”的工具。
早在2014年,京東自營便率先推出了“僅退款”服務,隨后拼多多、抖音電商、淘寶等平臺也相繼跟進。該規則設立之初,主要針對生鮮、農副類等易受損商品,旨在節省消費者和商家的時間與成本。然而,近年來,“僅退款”逐漸擴展到其他商品門類,并成為電商平臺的標配。
然而,隨著“僅退款”規則的廣泛應用,惡意退款行為也日益增多。一些消費者利用規則漏洞,頻繁申請“僅退款”而不退貨,導致商家損失慘重。據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臺“電訴寶”發布的報告顯示,近年來,“僅退款”案件數量激增,部分商家甚至遭遇高達八成的惡意退款。
更令人擔憂的是,惡意“僅退款”行為還催生了“白嫖黨”和“羊毛黨”,甚至出現了專門的“白嫖課程”。一些不法分子在網絡上公開售賣“白嫖課”,教授他人如何惡意退款并平分退款金額。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商家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電商市場的正常秩序。
面對這一問題,專家呼吁電商平臺應加強對“僅退款”規則的監管,嚴格限定其適用范圍,并協助商家解決糾紛。同時,商家也應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也應遵循守法、誠信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健康、公平的電商生態。
今年3月,中國消費者協會與北京互聯網法院聯合多家電商平臺共同發布了《關于規范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的共同倡議》,倡導優化并完善“僅退款”規則。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正式施行,進一步明確了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多家電商平臺也已主動優化“僅退款”規則,以減少不合理退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