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深度報告《流通體系視角下的零售業態比較》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報告從中美日三國流通體系出發,全面剖析了零售業態的差異、優勢壁壘、興衰更替及變革路徑,為投資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洞察。
報告首先對比了中美日三國的流通體系。美國流通體系以“大零售,小批發”為特點,零售商主導市場,集中度高;日本則是“大批發,小零售”,批發商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流通體系兼具大批發與大零售特點,傳統批發利益復雜,新型批發缺失。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三國的零售業態。
在業態差異方面,報告指出,美國超市為主流,便利店為輔,這與美國租金低、人工貴、居住分散的特點密切相關;日本便利店和品類專賣店為主,百貨等漸成輔助,反映了日本人口密、節奏快、需求細的市場環境;而中國電商發展迅猛,成為主流,社區和購物中心為輔,這與中國的居住形態和履約成本有關。
報告進一步分析了零售企業的優勢壁壘與競爭策略。美日零售企業多自營,以選品為核心,承擔庫存風險;而中國主流零售為聯營,收租模式導致業態同質化,缺乏核心能力。零售企業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創造價值,分為創造需求型和滿足需求型兩種。創造需求型企業注重匹配,易形成品牌認同;滿足需求型企業則強在聚單、構建規模效應和高效履約。
在興衰更替與格局演變方面,報告指出,美日流通體系隨供需變化經歷了多次“流通革命”,競爭格局發生顯著變化。而中國零售格局正在從廠商主導的深度分銷向零售商主導的高效零售轉變,線上電商與線下品類專賣店并存,低價競爭傾向明顯。長期來看,零售格局將再次走向集中。
報告還通過企業案例詳細闡述了變革路徑。沃爾瑪通過堅持低價策略、積極嘗試新業態并投資科技,最終超越競爭對手;而Price Club因執行不足被Costco收購。胖東來模式為中國本土零售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其深耕區域、定位清晰、注重服務細節和員工管理的理念具有可復制性。盒馬等線上企業拓展線下業態則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