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正佳廣場負一層的百佳永輝超市悄然關閉,為這個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增添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這家運營了20年的老店,從最初的百佳超市到Taste品牌,再到如今的百佳永輝,見證了零售業的變遷。其停業公告顯示,這是公司全國范圍內資源整合與優化的一部分。
百佳永輝超市天河正佳廣場店的停業,只是今年眾多超市閉店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秋天共有119家商超門店關閉,其中不乏知名品牌。這一趨勢反映出超市行業的困境與挑戰。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4華南超市發展大會暨廣東超市發展論壇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教授陳立平指出,超市行業目前很迷茫,正處于變革期。他提到,中國零售業正面臨一場流通革命,需要對供應鏈進行再造。
陳立平將中國零售業的發展劃分為三次變革。第一次是1995年到2010年間的大賣場興起,超市通過入場費、賬期盈利推動行業發展。第二次是2010年到2020年間新零售的產生,互聯網平臺重新塑造供應鏈。第三次則是自2020年疫情以后,折扣店興起,零售企業開始對供應鏈本身進行再造。
在這次變革中,去進場費時代似乎即將到來。陳立平表示,永輝超市等零售商正在改革采購模式,去除中間費用,壓縮賬期,要求生產廠家提供裸價。這一趨勢意味著零售商將直接向品牌商或廠家采取底價采購,去掉中間環節,繞開經銷商,重新回歸賺取“進銷差價”的盈利模式。
然而,陳立平對超市行業能否依靠商品的進銷差價實現盈利表示悲觀。他認為,在低價格零售時代,價格競爭將非常激烈,超市企業很難擺脫低毛利低收益的挑戰。他強調,去中間化是個偽命題,中國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中間的流通企業,流通體系的變革核心就是要培育中間流通組織。
對于超市轉型的方向,陳立平提出了幾個建議。首先是零售市場細分發展,通貨緊縮加快了消費的分層,使市場細分化趨勢明顯。其次是折扣店的發展,但應注重綜合食品折扣店而非社區零食折扣店。最后是價值創造型超市將成為發展的主流,這類超市注重商品品質、豐富度、新鮮度和現場加工。
隨著零售業的變革,超市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這個變革的時代,誰能抓住機遇,順應趨勢,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