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團團作為拼多多旗下的一款銷售工具,以發布團購、線上統計訂單和收款等快捷功能吸引了眾多用戶的加入。用戶一鍵開團,利用私域流量進行商品推廣,通過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內一鍵轉發,用戶可以快速傳播團購信息,從而獲得訂單并賺取傭金。隨著外部因素推動,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了顯著變化,目前快團團已有100萬“團長”和5000萬用戶參與團購。
然而近期出現眾多用戶反應在快團團上提現困難,紛紛表示不愿意再使用快團團,這使得快團團的未來走向成為廣大經營者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消費保投訴平臺數據顯示,與快團團相關的投訴案件數量呈逐年遞增之勢,截至目前總計達到9482件。其中,2022年有2590件投訴,2023年增至3488件,而2024年至今已經達到2624件。在這些投訴中,退款糾紛占據了最大比例為37.14%。
數據源于消費保
快團團被疑惡意侵占資金為哪般?
何女士作為一名資深“團長”,近日投訴稱,她于今年10月28日通過快團團發起團購活動,銷售一批學生校服,并自行墊款給供貨商定制商品。出乎意料的是,當她在快團團上傳了真實的物流信息以提取約3萬元成本和利潤時,快團團端以團長資料不全為由顯示無法提現。
“我之前一直使用快團團比較方便,但是之前售賣產品金額都比較小,幾百塊錢這樣,只要傳相應資料提現很快,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何女士告訴記者。
根據平臺的要求,何女士補充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手持身份證的照片、購物溝通記錄、發貨信息、物流信息和收貨信息等。
然而即便如此,快團團依然顯示“部分訂單未發貨或團員未確認收貨請盡快發貨并上傳物流單號”。她嘗試聯系快團團官方客服尋求解決方案,但對方一直以機械式的話術回復,根本無法提供實質性幫助,無奈下她只能聯系拼多多客服,希望得到協助,然而拼多多處理專員回答卻是讓何女士聯系快團團處理。
何女士提供圖片
來自廣東的“團長”阮女士也向記者透露了相似經歷,她在嘗試將5000余元銷售利潤提現至銀行卡時,發現這部分款項被標記為“訂單保護期凍結”,無法提取。“一直壓一筆錢在賬戶不能提取,相當于我一直賺不到錢,那我為什么還用快團團呢?”阮女士表示。
“我懷疑快團團非法侵占我的資金,我賺的錢全壓在平臺,不知道啥時候讓我提取,那我這期間我要怎么生活呢。”另一位“團長”柴女士反饋道。
記者從消費保平臺和社交軟件上獲悉,眾多“團長”遭遇了相似的問題,他們普遍反應快團團投訴渠道不暢,或聯系不上客服,或聯系上客服也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方案。一些團長甚至表示,作為個體經營者,這種突如其來的情況導致他們的資金鏈出現問題,進而導致他們無法正常經營。
圖源于社交平臺
提現過程層層受限
團長無人問津該咋辦?
記者了解到,早期在快團團上,買家下單支付后錢會立即匯入團長賬戶,團長可隨時進行提現,而在2023年7月為了更好地規范團購業態,保障團員資金安全和權益,快團團發布公告,調整了快團團訂單的提現規則,設置了訂單保護期,自此團長提取資金的流程變得不再“絲滑”。
公告顯示,訂單保護期內該筆訂單資金暫不可提現,但可用于團員訂單售后及快團團余額支付,團員訂單滿足條件后即可解除限制。
具體條件
需要快遞配送的訂單需要滿足訂單發貨滿7天或團員支付滿15天或者保護期內團員確認收貨任意一項條件才可提現;而同城配送、顧客自提和無物流訂單則需要滿足團員支付滿7天或者保護期內團員確認收貨任一條件才能夠提現訂單款項。
快團團官方微信公眾號內容顯示,當“團長”的提現金額達到一定數額后,系統會自動進入審核流程;當監測到團購存在履約風險,例如預售商品過多導致履約率過低和大量訂單被團員投訴的情況等,系統會進入自動審核流程,團長因此不能即刻提現。審核周期一般需要5天。
“我將近2.5萬元都被凍結在賬戶不讓我提現,按照客服指引已經填報材料履約率都達到100%了,到現在已經一周了,還是不給我提現,一直告訴我提升履約率,100%還要怎么提升啊?”一名北京的“團長”告訴記者。
團長提供圖片
業內相關人士分析,快團團此次調整可能是針對一些團長攜款潛逃、團員遭受欺詐的情況所做出的應對策略,以充分保證消費者權益。“我可以理解這個做法的初衷,機制也合情合理,但是機制執行情況明顯出現問題,但那些本本分分做生意的個體戶的權益誰來維護?”
“團長”阮女士還告訴記者,快團團對她進行風險評估,給予她每日使用貨款余額的額度限制為一萬元。這意味著,如果阮女士的銷售訂單金額達到三萬元,她只能使用賬戶中的一萬元貨款來支付給供應商,剩余的供貨成本則需要她自己墊付。
在與快團團客服取得聯系后,阮女士得知若想提升貨款余額的使用額度,她需要繼續經營一個月。然而,當阮女士詢問風險評估的具體標準時,客服表示評估細則不便對外公開。
阮女士提供圖片
“快團團協議寫明供貨團長可以用貨款余額支付貨款給供應商,現在忽然每天限額,我事先完全不知情。”阮女士說道。
快團團用戶信任危機重重?
據其他媒體報道的“糯米福利社因售假被抓”新聞,稱該商家累計銷量達1524萬件,銷售額近8億元。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快團團的潛在風險,導致許多消費者對快團團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如今,不少“團長”也感到失望,聲稱將不再使用快團團。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背景下,快團團若失去了眾多用戶的信任,其生存和發展是否面臨挑戰不言而喻。
消費保資深從業人士表示,為了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快團團必須迅速回應“團長”們的關切,提供明確的解釋和解決方案。這包括明確“團長”履約率的具體要求以解除風險、詳細說明“團長”風險評估的標準,以及“團長”提現的最晚時間限制。同時,作為快團團的母公司,拼多多也應承擔起責任,積極介入,而不是簡單地將問題推回給快團團。
那么一直將自己定位為工具的快團團是否有權強制凍結用戶資金?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楊河律師表示,一般情況下,銷售工具或第三方支付平臺并沒有直接的法律授權來凍結用戶的資金,但如果用戶在注冊和使用銷售工具時,同意了相關的服務協議,而這些協議中包含了在特定情況下平臺可以凍結用戶資金的條款,那么平臺可能會依據這些協議來執行凍結操作;也有可能平臺會基于風險控制的需要,在檢測到交易風險或用戶投訴時采取凍結資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