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松毅
編輯|楊錦
程序員設計的程序,沒想到威脅到了自己?
近日,谷歌CEO“劈柴”(Sundar Pichai)無意說出的一番話,引起不小風波。
在最新的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中,Pichai透露,“谷歌內部的代碼中,有四分之一是由AI生成的。”
如果一年前談及AI“搶飯碗”被許多人認為是“恐嚇論”,那現在呢?
70%程序員已將AI整合到工作流
在美國硅谷連續創業的劉澤洋,現在經營著一家智能眼鏡研發企業。常年在硅谷生活的他,對科技市場現狀深有體會。
他向介紹,“很多程序員新人在硅谷找不到工作,因為AI工具被越來越多開發者使用,效率極大提升,企業正在削減對新人的需求。”
對此,在美國谷歌公司擔任軟件工程師的周程表示認同。他提到,“四分之一代碼由AI生成,可能還說少了。”
如今,擁抱AI已是百度、谷歌、亞馬遜等大多數企業亮明的態度,甚至直接將AI工具內嵌到了日常開發軟件中,供員工使用。
周程介紹,在谷歌,目前有兩款內部AI編程工具可供選擇。一種是內嵌模型,編寫代碼時自動觸發,它可以根據已有代碼給出編寫建議,通常用于代碼補全或更改變量等基礎操作。另一種AI模型內部命名為“duckie”,可以根據命令自動生成代碼。
海外論壇網站中,有自稱谷歌員工的用戶認為“劈柴”在夸大事實,認為AI只是像輸入法,能提示補全代碼,但完全沒參與到工程開發中。
周程表示,“看到過這個人的評論,他還是用的太少了,AI功能早已不是自動補齊那么簡單。”
談及AI工具帶來的幫助,周程第一反應就是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AI通常能幫忙節省50%以上的編程時間,上次寫功能測試代碼我只用了不到一小時,如果沒有AI,起碼要兩個小時以上。”
周程認為,AI編程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寫出的代碼一致性和可讀性比較強,能減少“代碼屎山”的情況出現。
“比如同樣一個邏輯,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代碼去實現它,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太花哨的代碼會讓可讀性變得很差。AI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會擇優選擇用同樣的代碼去實現相同的邏輯,當其他人拿到這段代碼閱讀理解時能節約不少時間。”
他坦言,“盡管不愿承認,但AI的確在很多時候寫的比人好。因為它會考慮時間復雜度等因素,使用最優的算法,很多時候是人類沒想到的。”
周程之外,在美國亞馬遜公司擔任機器學習工程師的李昊對AI編程工具也很熟悉。
李昊表示,“使用AI寫代碼的情況已經很普遍,最開始不信任AI,覺得AI寫的代碼經常報錯跑不動。但現在截然不同,給它明確的指令后能給出不錯的代碼。”
由于亞馬遜與Claude的開發者Anthropic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再加上Anthropic的AI模型在編程能力方面表現出色,“Claude 3.5 Sonnet”是李昊最常使用的AI工具。除此之外,還有亞馬遜內部AI編程助手“CodeWhisperer”。
李昊介紹,“AI代碼生成質量與用戶指令有關,簡單指令生成的代碼有時會忽略‘edge case(邊緣情況)’,這時就需要給它喂更系統、更細化的指令。”
Stack Overflow最新發布的2024開發者調查報告指出,高達70%的受訪者已經將AI工具整合到了工作流程中,該調查共有超過6.5萬名開發者參與。
對比2023年,使用AI工具的開發者比例已從44%顯著提升至2024年的62%。在從業不足5年的程序員中,71%的人在開發中使用了AI。而在有20年從業經驗的程序員中,該比例為49%。
可見的是,AI在工作流程中的滲透率還在攀升。
AI站起來了,打工人的“飯碗”不保?
回到最受關注的問題,AI究竟有沒有影響到就業?
根據Layoffs.fyi統計,2022年生成式AI興起后,1064家科技公司裁掉165269名員工。2023年,科技公司被裁員工數量達到264220名。截止2024年10月,這一數字為141145。
以“科技巨頭”谷歌為例,截止2024年3月底,谷歌擁有180895名員工,比2023年同期足足減少了近10000人。
盡管暫無官方解釋裁員是由AI導致,但已有一定數量的網友在不同社交網站直呼,“AI在搶自己的飯碗。”
作為美國杜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的杰出教授,陳怡然向表示,“高科技公司因為AI減少entry-level(初級)工程師崗位是大家都知道的。”
他很確定,“AI取代程序員的現象正在發生,而且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因為AI Copilot(AI助手)的應用正在越發普遍。”
對此,行業大佬們也有自己的預測判斷。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在一次央視訪談中表示,“以后其實不會存在程序員這種職業了,因為只要會說話,人人都會具備程序員的能力。未來的編程語言只會剩下兩種,英文和中文。”
英偉達CEO黃仁勛也表達過相似的觀點,他認為,“隨著AI發展和應用,對于年輕一代來說,編程不再是一個可行的職業,這個職業可能會消失。”
當然,也有持相反意見的一派,比如360創始人周鴻祎就堅信,“AI時代更需要計算機專家和程序員,程序員熱在十年內不會減弱。”
身為打工人的周程,正在為買房攢首付。他一邊憂慮著AI終會取代程序員,一邊又很無奈,希望自己不要被公司列入“淘汰名單”。
而李昊有些不同看法,他認為裁員和不好找工作更多是因為經濟形勢,以及過去幾年科技公司招人過剩造成的,現在說AI搶程序員飯碗還太早。
“退一步講,即便AI在搶程序員的飯碗,但它也在衍生出新崗位,例如指令工程師、數據標注師等。”李昊說。
程序員需求在削減,計算機專業還有擠的必要嗎?
AI讓未知的明天變得越發不確定,焦慮的不只是為薪水奔波的打工人,還有未入職場的學生群體。
曾經讓人蜂擁而至想擠進的計算機專業,如今讓不少人打上了問號,“還有擠的必要嗎?”
陳怡然認為,“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原理還是需要的,無論未來從事哪個方向,總歸用得到。但可以減少學習基礎編程技巧,很多任務AI可以完成。”
他提到,“其實這也需要整個計算機教育體系的改變,當前很多高校在開設AI相關專業和課程,更偏向于應用,受眾面更廣,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后,想提句State of AI發布的關于2025年AI發展趨勢預測,其中一條是,“一個完全沒有編碼能力的人創建的應用網站走紅,進入蘋果應用商店前100名。”
在OpenAI近期舉辦的開發者大會上,開發團隊使用AI模型僅用30秒就在觀眾面前完成了一款iPhone應用的構建,讓全場發出驚嘆。
這樣看來,有些事比預測來的更早了些,只是人們還沒做好準備。
你會擔心“飯碗”被AI搶走嗎?歡迎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