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成都報道 11月3日,第十二屆騰訊科學WE大會在成都科幻館舉辦。這是該大會首次落地成都,今年的主題是“科技樹·轉折點”。
做主題分享的科學家,分別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基普·索恩和挪威科技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長和PandaX暗物質實驗首席科學家劉江來,哈佛大學生物啟發工程懷斯研究所所長唐納德·英格伯。
他們分別向公眾分享了微觀量子世界、時空“漣漪”引力波、宇宙“幽靈”暗物質、大腦“GPS”網格細胞、人體器官芯片領域的前沿探索與突破。
微成都注意到,繼深圳、北京后,成都是騰訊科學WE大會落地的第三個城市。今年也是騰訊科學WE大會首次在成都舉辦。對此,2024騰訊科學WE大會項目負責人黃奕認為,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
五位科學家分享前沿突破
量子科技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沿。薛其坤院士帶領團隊歷經四年、反復試驗逾千次,成功制備出一種兼具“磁性”“拓撲性”和“絕緣性”的新型材料,并在實驗中發現該材料具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從0到1”的突破,被物理學家楊振寧稱為“從中國的實驗室里第一次做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成績”,推動了中國量子科技邁入世界頂尖行列。薛其坤在現場帶領觀眾深入微觀量子世界,并展示了最新的實驗樣品。他強調道:“要在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突破,必須在每一次實驗、每一個細節上做到極致。”
薛其坤 主辦方供圖
時隔六年,諾獎得主基普·索恩再次受邀來到WE大會,并回顧了他對宇宙卷曲之面長達62年的探索之旅。基普·索恩預測:“到2030年代或2050年代,我們也許會迎來新的轉折點——發現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引力波,并從中獲取有關宇宙誕生和量子引力的信息。”作為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他在現場解析了電影中的穿越設想是如何實現的。
宇宙中95%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27%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捕捉到暗物質粒子將帶來人類認識宇宙的重大飛躍,可能導致新的物理學革命。劉江來分享了團隊在中國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地下實驗室”2400米山體深處的探測成果:PandaX-4T實驗,給出了世界最好水平的暗物質-核子相互作用上限,并發現太陽中微子和氙核彈性散射跡象。劉江來期望將來的某一天,暗物質探測出現“轉折點”。
劉江來 主辦方供圖
諾獎得主梅-布里特·莫澤是大腦“GPS”的發現者之一,她的科研事業一直在探索人腦是如何產生行為、情感和思想的。在WE大會上,她揭秘了人腦中的位置細胞、網格細胞、速度細胞、邊界細胞等如何協同工作,讓我們更好地記住特定地點、理解在空間中的位置、監測移動速度、感知邊界等。她的研究成果不僅揭秘了人腦處理空間信息的方式,也為治療阿茲海默癥等疾病帶來啟示。
唐納德·英格伯分享了“器官芯片”的研發歷程。器官芯片是一種鋪著人類患者的活細胞、可以模擬他們自身器官功能的裝置。英格伯帶領團隊設計出多種器官芯片模型,證實它們能模擬器官的功能,還成功開發出集成大腦、心臟、腸道、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芯片的“人體芯片”。這些突破將使藥物開發過程更快速、更經濟,也讓生產出的藥物更安全。未來,科學家們可以針對各類患者群體定制人體芯片,用于藥物測試,縮短試藥周期,最終實現精準醫療。
項目負責人:騰訊科學WE大會和成都雙向奔赴
繼深圳、北京后,成都是騰訊科學WE大會落地的第三個城市。今年也是騰訊科學WE大會首次在成都舉辦。對此,2024騰訊科學WE大會項目負責人黃奕認為,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
在她看來,成都是一個非常合適舉辦科學大會的地方。因為在科幻產業、科技創新方面,成都不僅有良好的硬件基礎、產業土壤,而且市民中不少科學愛好者和科幻愛好者,構成了良好的觀眾土壤。
微成都記者留意到,現場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前來領略科學家的風采。成都一市民表示,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對科幻興趣濃烈,目前她和孩子在寫科幻小說,此番是一起過來“追星”的。“就像科學家說的,有些種子先種下,至于未來開什么花,就交給時間吧。”
西南交通大學王同學對“器官芯片”的分享印象深刻,作為計算機方向的博士生,他在思考計算機技術可以輔助的學科研究方向。這次大會上的一些前沿探索對于他之后想研究的交叉領域有所啟發。
微成都記者了解到,騰訊科學WE大會始于2013年,曾邀請宇宙學家霍金、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等近百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及科技工作者登上WE大會舞臺,該活動是騰訊長期助力基礎科學的支點之一。另外,騰訊也通過“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等持續資助科學家,長期助力基礎科學研究。
記者 俞瑤 實習記者 符小茵
編輯 肖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