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
作者丨牧歌
編輯丨堅果
預售便宜還是直接買更便宜,88vip更優惠還是立減紅包更優惠,今年“雙11”,類似的問題困擾了不少消費者。
面對著時間線被再次拉長的“雙11”購物節,給予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似乎并沒有明顯提升,和往年一樣,不少電商平臺仍被質疑存在臨時漲價、大數據殺熟等現象。
據澎湃新聞報道,不少消費者投訴質疑稱,天貓“雙十一”預售產品比直接購買更貴、預售結束后立刻降價。在社交平臺上已經有不少用戶發預售前后實付價的對比圖,確實出現了直接購買價更低的情況。
與此同時,淘寶近些年來力推的88VIP會員,在今年“雙11”似乎也失去了會員權益的光環,據海報新聞的報道,有消費者吐槽稱,“我開通88Vip會員已經4年了,幾乎每個月都會在淘寶網購,沒想到自己買的東西反而比別人貴。”
本就復雜的大促規則,認真鉆研之后幾番湊單領券滿減,結果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還是買貴了,這種事情無論發生在哪個消費者身上,恐怕氣都順不了。
但有些讓人無奈的是,即便是作為規則制定者的淘寶和天貓,目前也只有客服給出了模板化的回應。至于今年雙11,怎么買更優惠,大家更似乎更困惑了。
1
預售反而更貴了
2017年的“雙11”,天貓率先將“預售制”引入到了大促活動之中,這一策略的初衷本是希望能夠提前鎖定消費者的購物意圖,從而幫助商家能夠更好地管理庫存和協調物流資源,此外對于消費者而言,也能夠獲得一定力度的提前下訂優惠。
自天貓以后,預售制也迅速成為了各大電商平臺的大促標配,直到今年6.18期間,以淘寶、天貓、京東為代表的頭部電商平臺不約而同地宣布取消預售,“現貨開賣”。但可能是試水過后發現銷售數據并不盡如人意,下半年的“雙11”大促,“預售制”又再次回到臺前。
但是重新回歸的“預售制”,真的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優惠嗎,答案可能是未必。
據澎湃新聞的報道,不少用戶在網絡上曬出了預售前后實付價的對比圖,確實出現了直接購買價更低的情況。
具體的案例來看,有媒體報道稱來自廣東的消費者小林預在售開啟當晚(10月14日晚8點)就下定金購買了某款貓糧,當時支付界面顯示的實付款(包含定金)為321.41元,但是等到10月22日小林再次瀏覽該產品鏈接時卻發現,直接購買商品的價格僅為308.31元,竟然比預售更便宜。
“湊滿減、下定金,再定好鬧鐘提醒自己付尾款,結果一通操作下來還貴了幾十塊錢,又得再退款重新買,預售的意義何在?”
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搜索也發現,天貓預售的產品反而更貴的情況并不是個例,不少消費者都在抱怨自己明明付了定金,但到頭來卻發現現貨更加便宜。
至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平臺、客服、商家以及消費者似乎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釋,澎湃新聞的報道中也指出,其多次詢問天貓客服為何會出現“預售產品反而價格更貴的情況”?,客服并未正面回答,僅表示“平臺在此向您表達真誠的歉意,一定會盡量完善各種功能”。
作為平臺“雙11”規則制定者的天貓,僅僅只能給出“建議客戶退款,重新下單購買”的解決方案。雖然這套方案確實也能夠讓消費者享受更大力度折扣,但是為了“搶預售”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顯然無法抵消,這也難怪會有消費者覺得“傷感情”。
2
88Vip又遭殺熟?
搶“預售”需要提前定好鬧鐘,加好購物車,過程繁瑣到頭來卻讓“尾款人”變“韭菜人”,那么干脆花點錢開個平臺會員,是不是參加活動的時候就能省點心了?
但可惜的是,在今年“雙11”各種優惠券和活動折扣的“轟炸”下,Vip會員也有可能落入“殺熟”陷阱。
據海報新聞的報道,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我開通88Vip會員已經4年了,幾乎每個月都會在淘寶網購,沒想到自己買的東西反而比別人貴”。“同一款乳液套裝,用其他人的賬號購買,顯示是1570元,用我的賬號購買,顯示是1830元,足足相差了260元。”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88Vip在網絡上抱怨,自己無法領取到平臺發放的大額美妝券,而其他非88Vip的賬號反而更加容易領取到。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淘寶88Vip會員規模已突破4200萬,一線城市中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是88Vip,其中88Vip中的00后用戶同比增長67%,增速遠超大盤。
但對于今年不少參與“雙11”大促的88vip用戶來說,他們的購物體驗似乎也沒有因為自身的會員身份而得到提升。
今年7月就曾經爆出過類似事件,有雙胞胎姐妹爆料,她們在同時點開一件商品鏈接時,開通了淘寶平臺 88Vip 會員的雙胞胎姐姐花花(化名)手機中顯示的商品價格比妹妹朵朵(化名)貴了十幾元,#88VIP會員買東西更貴#的相關詞條更是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而當時淘寶平臺客服的回應則是:“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家制定,可能會受到優惠券、平臺活動的影響,針對雙胞胎姐妹購買同一件商品價格不同的情況,平臺暫時還沒有相對成熟的處理方法。”
至于解決方案,“88Vip用戶如果買貴了,可以要求平臺退差價,遇到不同手機打開同一鏈接價格不一致的情況也可隨時向專屬客服反饋。”
單純從話術角度看,這似乎也和消費者遭遇“預售商品更貴”時的解決情況類似,平臺目前似乎都無法從機制和算法上完全杜絕這類情況的出現,只能通過“出現一單,解決一單”的原始方式來安撫消費者。
但面對“雙11”這樣流量巨大的消費者節日,僅僅依靠用戶“自己發現,自己投訴,自己解決”,還能夠創造舒心與滿意的購物體驗嗎?
3
“雙11”為何不能“簡單點”?
一個顯而易見的商業原理是:無論是預售制還是會員制,本質上都是讓用戶產生“占便宜”的消費心理,進而提高購物熱情,能夠幫助平臺創造出更多的銷售額。
經濟日報近期發布的文章《別把購物節弄成算術節》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在更高的滿減門檻和更長的促銷周期下,今年‘雙11’的數據應該不差。然而,這種繁瑣的規則背后,消費者有點累覺不愛了。”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一張圖片顯示,如果想要獲得最優的購物價格,至少需要疊加店鋪優惠、跨店滿減、購物券、88VIP專享95折、紅包、首單禮金等6種折扣方式,但即便方式如此繁瑣,可能還是擺脫不了“買貴了”的魔咒。
事實上,即便預售制和會員制真的能夠通過各種復雜的滿減和湊單來讓消費者獲得最低折扣,但長期來看,可能也無法創造出一個輕松健康的網購環境。
一方面從消費者端來看,各種各樣疊加的優惠活動太多,但實際上無法突破產品底價,一旦消費者發現花費大力氣卻仍然買的不便宜,那就會產生“被套路”之感,進而對平臺產生不滿,最后反而影響用戶粘性。
而另一方面站在商家的角度,虛假的湊單滿減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商家的正常經營,比如今年意外走紅的“拉夫勞倫”淘寶店,大半個店鋪的商品被搶到下架,連270元一雙的襪子都顯示“售罄”,但背后的原因卻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有文章分析認為,由于拉夫勞倫產品不僅價格高且有零有整,方便湊到優惠下限,同時退貨速度也快,基本上“點擊即送”退款,因此才迅速被“湊單黨”們盯上。
而在一些社交媒體上,也不乏能夠看到小商家央求消費者不要拿自家店鋪產品湊單的帖子,“因為年末統計數據真的比較麻煩,退款都會算到付款金額里,要一筆筆減掉才知道自己一年摸爬滾打賺幾個……”
今年的“雙1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正式施行后的第一個大規模網絡促銷活動,新條例中,也對差異化定價行為進行了明確的規范。其中提到,經營者不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同一商品或者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設置不同的價格或者收費標準。
而對于掏空心思湊單最后仍發現被平臺“套路”的消費者們來說,回歸一個簡單的“雙11”或許才是他們最期望的。
正如媒體所言:“雙11”的理想狀態,應當是一場各方共贏的消費浪潮,而不是一場讓人疲憊的數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