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網上的高清視頻越來越糊是錯覺嗎?近期有知名博主發現,視頻平臺們為了節省流量降低成本,過度壓縮視頻畫質,如今的4K超清可能還不如以前的1080p,為了掩蓋畫面“糊化”不讓用戶輕易察覺,平臺還會對視頻進行過渡銳化。該內容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輿論熱議。
視頻平臺與用戶的拉鋸戰由來已久。超前點播套娃式收費、會員盡享全屏廣告、價格上漲權益下降,平臺每年新的“騷操作”都會被罵上熱搜,如今平臺們背地里將高清畫質砍成高糊,在用戶看來更是罪加一等。
而每當談及用戶權益,為平臺一方發聲的觀點不外乎是成本、盈利云云。如今讓客戶花高價買高糊畫質,就是視頻平臺新的盈利法寶?
文 | Seni 圖 | 四象設計部
對于用戶動輒以億為單位的大視頻平臺來說,如何賺錢依然是它們的痛點。
已經盈利的愛奇藝今年因為沒有爆款劇集、二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81%被質疑盈利能力,B站、優酷每年都在盈利“倒計時”。于是視頻平臺們在觀眾看得到的地方卷內容、卷爆款,在看不到的地方卷成本,精打細算到上傳下載的每個字節。
B站2023年營業成本較2022年減少了5%,在年報中,在陳述減少這項數據的成本控制措施時,服務器及帶寬成本排在了第一位,其余還有員工成本、內容成本及其他項目。而從數據看,愛奇藝、快手的帶寬服務器費用降本成果比B站還要顯著。
在省帶寬費這事各家企業非常上心且花樣百出,除了這次遭kol曝光的壓縮視頻,還有比如快手將數據中心建到了內蒙古烏蘭察布,據報道這個數據中心幫平臺降低了20%的帶寬費和服務器托管費;B站年報則顯示從2022年到2023年集團的帶寬服務提供商總數從153個減少到了116個;而愛奇藝在去年還被曝偷薅用戶寬帶羊毛……
平臺們一通操作猛如虎,但回過頭看帶寬費在企業營收成本中占比的似乎并不高。對此外界分析主要認為視頻平臺們的重頭開銷大多是內容成本和主播、視頻制作者收入分成,但這些主要成本下降幅度有限,于是帶寬費用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優化對象,而且不僅國內平臺如此,國外平臺也是如此。
早在2009年就有報道,知名視頻平臺油管(YouTube)一年的帶寬成本大約是3.6億美元,而依靠母公司谷歌與網絡服務供應商們進行流量交換,油管可以無需支付帶寬費用。這樣的操作模式對于大多數平臺來說難以實現。目前網飛(Netflix)等平臺都會配備專門團隊優化算法,來優化寬帶資源分配并平衡用戶體驗。
而降低視頻質量省流量的做法外國視頻平臺也干過。2020年,迪士尼為緩解互聯網流量壓力,宣布將降低歐洲地區的視頻碼率,之后網飛、油管等平臺也響應了這一做法。可以看到這里有個重要的分歧點:是否告知消費者。
隨著播放設備進步,對高清畫質的需求越來越高,平臺們也看準了商機打造花樣百出的畫質選項,并一步步抬高收費標準。盡管罵聲不斷,但為了更好的視聽體驗,許多消費者還是邊罵邊打開支付寶為“4K” 、“超清”、“幀綺” 、“杜比視界”的標簽付款。于是不斷漲價、視頻還可能貨不對板成了用戶和平臺間矛盾爆發的焦點。企業固然有經營壓力,但如何平衡成本和用戶體驗才是平臺正常的操作,而不是在搞技術和搞管理之間毅然選擇搞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