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商家耍小聰明套路消費者,最后成本還得消費者來承擔,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據澎湃新聞報道,10月14日晚8點,天貓率先推出“雙十一”的第一波預售預熱活動。然而,不少消費者投訴質疑稱,一些天貓“雙十一”預售產品比直接購買更貴、預售結束后立刻降價,“尾款人”變“韭菜人”。
直接購買308元,預售模式支付尾款后實付款321元;護膚品也是一樣,預售券后實付款是1535.95元,直接購買的價格是1523.64元……從網友曬出的截圖看,直接購買價更低的情況不在少數。這不免讓消費者質疑,“雙十一”預售促銷的意義何在?
↑預售商品支付尾款后實付款為321.41元,直接購買為308.31元。圖據澎湃新聞
“雙十一”已經成為全民矚目的年度購物盛宴,平臺和商家都會推出各種促銷活動,而今年電商平臺的“雙十一”活動,比去年提前了10天啟動,想必也是為了更早地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大家的購物熱情。
一些消費者為了省錢,將購物需求在“雙十一”期間集中釋放,他們煞費苦心地又是湊滿減,又是下定金,參與平臺的預售活動,以為能收獲實惠,結果預售產品不僅價格不占優勢,反而比直接購買更貴,這無疑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也損害了平臺的聲譽。
對此,平臺客服人員回應稱,如果預售價格比直接下單更貴,“建議用戶退款,重新下單購買”。如此回避問題核心的回應,顯然難讓消費者信服。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商品價格的波動是常態,即便是在“雙十一”期間,商家也擁有自主調整價格的權利。只要商家未明確承諾“雙十一”預售為最低價格,預售商品即便比直接購買更貴,實際上也談不上違法違規。
問題的關鍵在于,“雙十一”經過多年的演變,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公認的促銷節日。相較于直接購買,預售模式的流程更為繁瑣復雜,消費者愿意參與其中,也是希望得到更多實惠;商家通過預售提前鎖定客源,也能夠根據需求合理規劃生產,減少庫存積壓。這本應是一種雙贏的商業行為,一種基于交易常識的默契。
然而,有的商家在“雙十一”期間搞預售,結果是假促銷、真套路,消費者沒有充分比價,很容易掉進坑里,一旦支付定金便難以退還,這何嘗不是違背了市場規則與契約精神?而且,如果商家有保價的承諾,那么在消費者還沒付尾款就降價,也涉嫌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
誠如客服回應,消費者可以付完尾款,再選擇退款,但一番操作下來費時費力,無疑是對消費者的額外折騰。商家耍小聰明套路消費者,最后成本還得消費者來承擔,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預售商品比直接購買更貴,類似的問題,以往的“雙十一”也有出現,引來吐槽。對此,平臺提供的解決辦法,不能僅僅是讓消費者退款重買,更不能因為消費者退款重買可以提升平臺的交易數據,而對商家的預售調價行為視而不見。
平臺理當加大對商家的監管力度,優化預售活動的規則,確保預售價格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
如今的“雙十一”,活動周期越來越長,玩法越來越復雜。一些消費者非但沒有享受到實惠,還被平臺和商家的各種規則、玩法給繞進去了。長此以往,只會降低消費者的參與熱情,而任何小聰明也終究會被時間清算。
作為一年一度的購物盛宴,旨在通過實惠的促銷活動,激發購物熱情,實現平臺、商家和消費者多贏的“雙十一”,亟需回歸它本來的樣子。而要真正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激發購物熱情,不管是平臺還是商家,還得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
特約評論員 熊志
編輯 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