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無論是阿里云在“雙十一”次日后的全線產品宕機,還是天貓平臺未遵守“買貴就賠”承諾而陷入消費欺詐漩渦,都讓阿里集團的電商業務板塊遭到技術、信譽層面收到質疑。
“不斷頻發的重大技術故障、信譽事件反映出阿里在管理運營、技術上存在的重大疏漏,或將給阿里帶來兩大方面影響:一方面,頻繁的技術故障對其品牌形象的打擊力度巨大;另一方面,阿里也會遭到消費者的‘用腳投票’,進而轉移至其他電商平臺進行消費。”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未來網記者表示。
互聯網產業分析師張書樂同樣認為,多次出現的重大技術故障,某種意義上會讓用戶對阿里的安全性和技術能力產生質疑,積少成多之下則會讓用戶擔心利益受損而選擇新的平臺來攤薄風險。
事實上,多重負面輿情也讓阿里在與抖音、拼多多、京東、快手激烈的電商競爭中亂了陣腳。據華創證券于今年10月發布的《2023年3季度電商數據點評》,前述五大電商平臺匯總GMV(商品交易總額)環比增速為11%,阿里淘天、京東、拼多多、抖音小店、快手分別環比增長3%、11%、22%、43%、16%,阿里淘天被競爭對手甩在身后。
今年以來,阿里也在電商業務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舉措。今年3月,時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阿里云董事長兼CEO的張勇宣布,將構建“1+6+N”的組織結構,即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獨立運營、自負盈虧,淘天業務便位列其中。
另一方面,阿里淘天也通過裁員以降本增效。今年5月,有消息稱阿里淘天進行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將裁員25%。隨后阿里內部人士對此予以了否認。但據阿里云智能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每年公司會進行正常的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此次人員調整的時間為5月份,是在4月底發放完年終獎后啟動的,整體優化比例約7%,補償標準為N+1+1,未休的年假、陪伴假等均可折現。”
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阿里集團員工人數較今年3月底減少了6541人,僅2023年上半年,阿里集團便裁員11065人。
加入,嫁接平臺客戶資源,有效增加銷售渠道,讓商家業務提升立竿見影;商家自定義折扣,平臺給出補貼,消費者消費得到通豆,在平臺上通兌,節省現金消費支出,形成有粘連性的商業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