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的全面取消,服務業開放的步伐也悄然加快。然而,在“穩外資”政策暖風頻吹的背后,外資利用規模卻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了三成,即便是上海、北京、杭州、蘇州和深圳這五大外資利用強市,也未能幸免于負增長。
上海作為外資利用規模最大的城市,其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130億美元,但同比下降了30.4%。緊隨其后的是北京和杭州,分別實現57.1億美元和52.7億美元的外資利用,但降幅更為顯著,分別為47.7%和36.4%。蘇州和深圳則分別以49.7億美元和34.8億美元的實際利用外資額位列第四和第五,同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外資利用結構方面,一些新的動向值得關注。盡管整體外資流入減少,但新設外商投資企業的數量卻增長了11%。這反映出外資在投資規模上趨于謹慎,更加注重風險規避,傾向于以中小微項目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上海為例,雖然外資利用總量減少,但外商投資企業的數量卻增加了5%,其中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方式的投資金額甚至出現了增長。
在制造業領域,外資利用的情況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浙江和江蘇兩省,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外資利用增速顯著。以杭州為例,今年1-8月,杭州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高達60.4%,其中高新技術制造業更是占據了制造業外資利用的81.5%,同比增長了驚人的259%。杭州某車企和歐洲汽車巨頭的合作,以及日本橡膠巨頭公司在杭州投資建新輪胎工廠的項目,都是這一趨勢的生動例證。
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區傳統制造業占比過重,外資抽離對其影響巨大。本世紀初,廣東超七成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制造業,而去年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五成。長三角地區則憑借新興產業成團成鏈的優勢,吸引了更多外資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
在外資利用的過程中,產業鏈組團方式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通過引進上下游關聯配套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可以大大提高外資的利用效率。杭州新能源汽車和蘇州新材料產業鏈的成功引資,就是這一方式的生動實踐。
未來,隨著服務業開放的進一步推進,電信、醫療等領域的對外開放試點也將不斷擴大。這將為外資提供更多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同時也將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