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峰會聚焦國際金融改革,中國角色備受矚目
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國際力量格局深刻變化的當下,二十國集團(G20)里約熱內盧峰會再度將國際金融改革推向風口浪尖。會上,各國領導人紛紛就如何落實世界銀行(WB)改革路線圖,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份額調整方案等議題展開討論。
峰會期間,國際金融“求變”之聲不絕于耳,各國普遍認識到,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已迫在眉睫。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預計四分之一的發展中經濟體仍將深陷貧困泥潭,與疫情前水平相比有所下滑;而近半數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2020至2024年間趨于擴大。國際金融機構對欠發達經濟體的援助力度明顯不足。
在此背景下,G20領導人里約峰會宣言明確提出,要動員更多資金幫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并努力實現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第21輪增資。
國際社會對于改革過時且不公平的國際金融治理架構的呼聲日益高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尖銳批評,IMF和世界銀行過于偏向富裕國家,對欠發達國家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亟需大刀闊斧的改革。
盡管IMF已歷經數次變革,但發達國家在IMF的整體份額和投票權占比仍遠高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步伐緩慢。
中國在此次峰會上的表現備受矚目。作為“破風者”,中國宣布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不僅回應了共同發展的時代課題,更彰顯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表示,中國強調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積極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這與一些不愿擔當的發達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還呼吁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多邊開發銀行和其他國際經濟金融機構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并歡迎IMF執董會為非洲增設席位。這與中國一貫倡導的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和代表性,推進IMF份額占比調整的主張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