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對外資投資的政策迎來重大調整,自11月起,所有針對外資投資中國制造的準入限制全面取消,這一舉措包括了對以往較為敏感的中成藥保密處方領域的開放。外資如今可自由投資并生產這些藥物。
不僅如此,中國還計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試點城市,積極鼓勵設立外商獨資醫院。這一系列開放措施,引發了公眾對于國家經濟安全及民生消費的廣泛討論。然而,專家指出,這些擔憂并無必要。
中國制造業的開放歷史悠久,歷經數十年發展,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當前,中國制造業不僅不需要保護主義,反而更加自信地敞開大門,歡迎外資參與。這一舉措的背后,是中國由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轉型的迫切需求。
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不僅帶來了資金、就業和稅收,還促進了技術、人才和管理的引進。外資如同鯰魚效應,激發了國內行業的競爭活力。當前國際形勢嚴峻,中國更是需要加大開放力度,吸引外資。
事實上,外資企業早已與中國市場形成了深度綁定。中國提供了低成本制造業優勢,而外資企業則帶來了全球先進的生產要素。雙方形成了共贏的關系。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新設外資企業5.4萬家,同比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穩居全球第二。
以寶馬為例,這家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已深耕30年,持續投資中國。去年,寶馬投資100億人民幣建設動力電池項目,今年又追加200億人民幣用于沈陽基地的升級和創新。如今,全球每三輛寶馬車中就有一輛是中國制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擴大開放的舉措,不僅有利于外資企業的發展,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了新動力。同時,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也為眾多希望出海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