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融資市場涌動新變化,上市公司再融資意愿顯著增強。特別是主板的龍頭企業和績優公司,以及科創板、創業板中致力于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企業,紛紛考慮借助政策回暖的東風,推出再融資計劃。
去年8月,證監會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平衡一二級市場,優化IPO和再融資監管。然而,這一政策調整初期,A股再融資市場反應冷淡,新增受理的再融資項目幾乎停滯。不過,自今年10月以來,市場情況明顯回暖,特別是定增市場。
據統計,今年1月至9月,A股市場每月平均新發增發預案的公司數量為17.89家。而到了10月,這一數字躍升至33家,創年內新高。11月,繼續維持這一增長勢頭,同樣有33家公司發布了增發預案。
再融資審核端的變化同樣釋放出積極信號。盡管市場回暖,但仍有個別公司選擇撤回再融資申請。11月,包括濱海能源、通潤裝備在內的8家再融資審核排隊企業撤回了申請。這一現象表明,再融資市場并非全面回暖,而是呈現出分化態勢。
目前,再融資政策有所放寬,特別是鼓勵帶有“硬科技”屬性的企業進行再融資。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邱勇公開表示,將持續完善適應科創企業特點的制度體系,包括再融資、股權激勵、并購重組等配套制度。
再融資市場的暖意主要體現在增發市場。11月14日,創力集團、豐樂種業、京基智農等5家公司同日發布了定增預案。其中,創力集團計劃通過定增募資不超過2億元,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發行對象為實控人石良希實控的企業。
部分上市公司如快可電子、長鴻高科等,在增發預案中采用了簡易程序,即小額快速融資方式。這種方式審批程序簡化,發行效率提高,但使用限制較多,如額度需在3億元以下,發行對象不能是實控人等。
從數據上看,10月是再融資新增受理數量最高的一個月,滬深交易所受理的再融資項目數量顯著增加。10月以來,有23家企業的再融資申請獲受理,其中滬市主板9家、深市主板6家、科創板5家、創業板3家。
在審核方面,截至11月21日,11月有24家公司公告再融資事項已通過交易所層面審核、提交注冊或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這一數量同樣創下年內新高。相比之下,今年前10個月,每月通過審核的再融資項目數量均不超過6家。
再融資市場的回暖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首先,市場情緒的改善和股價的上漲增加了上市公司進行融資的意愿。其次,融資項目的成功與否依賴于項目的質量,這表明上市公司對自身行業的未來再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持有信心。政策層面的支持也是再融資市場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再融資市場回暖的同時,也應注意到部分公司撤回再融資申請的現象。這些公司或因市場環境變化、自身財務狀況不佳、融資項目不具備可行性等原因而撤回申請。這提醒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在進行再融資時應充分考慮市場環境和自身條件,避免盲目融資。
從再融資的角度看,監管層繼續落實對頻繁過度融資、“蹭熱點跨界擴張”、大額前次募集資金閑置等情形的嚴格監管,引導上市公司理性實施再融資。同時,監管層也鼓勵優質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特別是那些具有硬科技屬性的企業。
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中,多家上市公司積極開展再融資活動。如凱賽生物計劃通過定增引入招商局集團為間接股東,并簽署業務合作協議;禾信儀器計劃收購量羲技術控股權;晶豐明源則計劃購買易沖科技100%股權。這些再融資項目有助于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擴大市場份額、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策層面也在持續釋放支持科創企業融資的信號。上交所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6號—輕資產、高研發投入認定標準(試行)》旨在細化“輕資產、高研發投入”企業的認定標準,鼓勵科創板上市公司加大研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