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規模已逼近美國七成,但內需市場表現卻與美國存在顯著差距,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2023年,中國GDP達到了約17.9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65.4%,然而,盡管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內需卻未能如預期般旺盛。
從消費數據來看,2023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約6.3萬億美元,而美國零售額和食品服務銷售額合計達到了7.9萬億美元。人均消費能力的巨大差距不僅體現在消費數據上,也清晰地反映在產業結構中。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4.6%,而美國服務業占比則超過80%,顯示出中國仍是一個以生產為主導的經濟體。
深入分析原因,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5%左右,且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占比較低,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同時,高房價擠占了大量居民購買力,使得許多家庭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房貸支付,直接影響了消費能力。中國經濟仍較為依賴投資和出口,內需市場的培育相對不足。
相比之下,美國在疫情期間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維持了居民消費能力,同時擁有發達的金融體系和信貸消費文化,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即期消費能力。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高額債務,長期看來并非完全可持續。
盡管中國內需市場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也在逐步發展。例如,沙縣小吃等中國特色美食正在走向世界,顯示出中國服務業的潛力。同時,通過穩扎穩打的發展,中國在2023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11.4%,比2022年增長了25.3個百分點。
然而,要真正實現內需市場的穩步增長,還需解決收入分配不均、高房價等問題,同時加強內需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內需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