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稀土資源的國際貿易流向,引發了一場公眾認知的迷霧。傳統觀念中,中國作為全球稀土開采與出口大國,似乎牢牢把握著國際稀土市場的命脈,而美國則被視為高度依賴中國稀土進口的國家。然而,一系列數據揭示了一個更為復雜的現實。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稀土進口量高達17.585萬噸,位居全球之首,同比增長44.8%。其中,美國成為中國稀土礦的最大供應國,對華出口量達到6.625萬噸,占比高達99.8%。這一數據顛覆了以往美國依賴中國稀土進口的認知,實際上,中國對美國的稀土礦存在高度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進口的稀土礦主要用于提煉稀土化合物和金屬制品,而非直接出口稀土礦。中國早在2009年就禁止了稀土礦的出口,轉而大量進口稀土礦進行深加工,再出口至國際市場,這已成為工業國的典型特征。
在稀土資源開采量方面,中國依然占據領先地位,2023年稀土開采量達到25.5萬噸,遠超美國的4.3萬噸。然而,在稀土礦的凈出口量上,美國卻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礦出口國,這主要得益于其強大的稀土礦加工能力。
美國不僅在擴大自身的稀土開采和加工能力,還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尋求稀土資源的合作與開發,試圖構建一條不依賴中國的稀土供應鏈。然而,由于中國在稀土精煉領域擁有全球一半的專利,并掌握著核心技術,美國主導的稀土供應鏈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
盡管美國正在加強稀土精煉能力,并試圖通過資本輸出等方式擴大中國以外的稀土礦開采數量,但中國在稀土精煉領域的護城河依然穩固。這導致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構建稀土供應鏈時遭遇了諸多障礙。
美國還試圖通過外交手段推動中國放寬稀土精煉技術的出口,但并未取得成功。這一舉動進一步凸顯了中美在稀土領域的博弈與競爭。
中美在稀土領域的關系并非簡單的依賴與被依賴,而是相互依存且競爭激烈。雙方都在積極尋求擴大自身在稀土產業鏈上的影響力,以維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