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持續下行的挑戰,各界逐漸認識到,無論是股市還是樓市,救市措施歸根結底需依賴資本的推動力。然而,當前的高負債環境成為制約因素。過度依賴國資投入可能導致資金流向低效國企,難以有效拉動市場需求與就業,甚至加劇債務風險。因此,政策層面積極鼓勵社會資本與外商投資,視其為衡量中國營商環境優劣的關鍵指標,關乎中國經濟未來的活力。
從投資角度看,當前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民間投資下降0.2%,外商企業投資更是大幅下滑19.1%。這表明近期政策雖著力解決短期問題,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但在改善民營經濟與外商營商環境的長遠規劃上,動作有限。
目前,阻止經濟衰退的主要動力仍為國資投入,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4%,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后增長7.7%。然而,這一信號是否樂觀尚存疑問。考慮到中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結構,國資快速擴張可能加劇債務疊加,資源錯配,難以解決總需求不平衡問題,進而加大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此背景下,政策加速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的制定,旨在通過立法激活民營經濟信心,釋放民間資本活力。同時,最新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大幅放寬外資準入,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全面取消,服務業領域開放也取得顯著進展,如醫療領域擬在北京等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然而,市場反應冷淡,私人資本保持沉默。歷經五年批判,重建信心的時間窗口似乎已錯過。面對資本流入的渴望與市場沉默的現實,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關鍵。不破不立,新的改革舉措亟待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