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名為《中銀香港與標普全球聯合報告:2024年氣候風險對亞太地區金融機構的影響》的權威研究報告引發了廣泛關注。該報告全面剖析了氣候風險對亞太地區金融機構的深遠影響,并強調了金融機構在應對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喪失方面的緊迫責任。
報告指出,盡管亞太地區金融機構在凈零排放承諾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有提升空間。目前,僅有約13%的機構設定了融資排放凈零目標,且范圍三排放管理仍面臨諸多挑戰。同時,監管機構對氣候風險的關注度日益增強,部分金融機構已將氣候戰略納入重要議程,但物理風險適應性計劃的實施尚未普及。
在氣候情景分析方面,報告發現,約35%的金融機構開展了氣候物理風險情景分析,轉型風險情景分析也有一定參與,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在應用上存在顯著差異。
生物多樣性方面,報告強調,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損失密切相關。亞太地區雖然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同樣面臨嚴峻挑戰。目前,設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企業比例較低,這可能給金融機構帶來潛在的商業風險。然而,金融機構可通過多種方式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積極作用。
報告通過案例研究,展示了中銀香港在應對氣候風險方面的實踐。中銀香港設定了碳中和目標,建立了治理架構,通過多種方式衡量融資排放,并與監管機構合作,積極在能源轉型中尋找商機。同時,中銀香港還積極識別生物多樣性風險,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面對亞太地區嚴峻的氣候風險,金融機構在推動低碳經濟轉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報告建議,金融機構應抓住綠色金融發展機遇,提升可持續性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管理氣候風險,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區域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