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AI領域的明星企業月之暗面及其創始人楊植麟,陷入了一場備受矚目的國際仲裁風波。此次仲裁不僅將這一新興AI企業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引發了創投圈對投資協議糾紛解決方式的深刻反思。
據了解,仲裁風波的源頭可能在于楊植麟與聯合創始人張宇韜在未經循環智能部分投資方同意豁免的情況下,便創立了月之暗面。循環智能是兩人此前的創業項目,而此次仲裁正是由循環智能時期的投資人在中國香港提起。
仲裁申請的具體內容尚未公開,但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可能與楊植麟等人在新公司中所占股比引發的爭議有關。投資方對月之暗面迅速攀升的估值感到不滿,認為自己在循環智能的投資未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面對仲裁風波,月之暗面方面并未直接回應,而是通過其委托的律所發表聲明,稱該仲裁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將依法提出抗辯。
然而,這場仲裁風波已經引起了創投圈的廣泛關注。多位投資人表示,以往投資機構與連續創業者的爭議大多會內部協商解決,申請仲裁的情況非常罕見。此次事件反映出,在行業下行期,一些“被默認”的行規越來越不重要,投資機構與創業者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張。
同時,這場仲裁風波也引發了關于投資協議糾紛解決方式的討論。有投資人指出,以往在中國的創投圈,投資協議中的爭議解決條款大多只存在于紙面上,很少被真正啟用。而此次仲裁事件則提醒人們,這些條款并非虛設,當爭議發生時,它們將成為解決糾紛的重要依據。
關于仲裁保密性的問題也成為了此次事件的焦點之一。有知情人士表示,仲裁申請方可能已經違背了保密義務,將仲裁事項泄露給媒體。然而,也有法律專家指出,雖然仲裁雙方有保密義務,但在實務中,由于舉證困難、損失難以量化等原因,當事人可能并不會選擇追究違反保密義務一方的責任。
目前,這場仲裁風波仍在持續發酵。月之暗面方面表示將依法提出抗辯,而投資方則堅持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了損害。未來,這場仲裁的結果將如何影響月之暗面的發展以及創投圈的生態,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