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11”購物節邁入第16個年頭之際,關于“低價”策略的反思聲浪漸起。近日,某知名媒體在頭版刊發了題為《一位制造業老板的平臺困惑》的文章,文中洗衣凝珠工廠的負責人黃平發出疑問:3公斤洗衣液僅售13.9元且包郵,商家究竟如何盈利?
黃平的困惑迅速引發了廣泛討論與爭議,實質上觸及了電商模式的深層問題:在低價、流量、銷量交織的復雜環境中,商家如何尋求長遠發展?眾多中小商家對此深有同感:不參與低價競爭,則難以獲得流量支持,產品銷量受限;但若過分追求低價,又往往犧牲產品質量,或面臨高昂的營銷成本,壓縮利潤空間。
今年“雙11”,盡管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放棄極端低價策略,但商家間的暗戰并未平息。低價僅是手段,吸引流量、提升銷量才是平臺與商家的共同目標。然而,電商生態的固化與流量分配的不均,使得商家仍深陷困境。電商平臺同樣面臨挑戰,流量獲取成本上升,消費者注意力分散,加之人口紅利消退,平臺與商家均需爭奪有限的公域流量。
面對流量焦慮,電商平臺與商家需共同探索破局之道。電商平臺可調整規則,優化流量分配,給予中小商家更多支持。同時,在數字化時代,制造業老板們除注重產品質量外,還需革新營銷策略,提升創新能力,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